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建筑文化 > 北京的历史建筑 古桥

北京的历史建筑 古桥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20-04-30

榆河桥(水福桥、永福桥)

榆河桥在海淀区永丰乡西玉河村北约500米处的榆河河道上。又名水福桥。早在元代即已建有桥梁,原桥为木制。清康熙年间,因大学士明珠葬于附近,其家人遂重修此桥,易木为石,名永福桥。

榆河桥呈东西走向,为五孔花岗岩石板桥。桥长22米,宽5.75米,桥面高出今河床约2.5米。桥墩南面皆有迎水角,桥面中段略高于两端,微成拱形,两侧有0。45米高的素面石护栏,今石栏多已佚失。两岩桥头处砌有石驳岸。桥东有西玉河汉墓群。

永通桥

八里桥——又称永通桥,横跨在京东10公里的通惠河,是一座石砌三孔的券形拱桥,建于明朝,桥上两侧护有青石栏,汉白玉柱上有各具形态的石雕狮子,造型生动。与京西宛平卢沟桥、京北沙河朝宗桥、京东南凉水河的马驹桥合称拱卫京师四大桥。1860年8月12日,中国军民在此浴血奋战,抗击英法联军入侵北京。1985年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该桥桥面纵坡是由返正曲线组成的竖曲线,形成桥中高向两端渐低,与桥头引道连接,引道纵坡为渐变曲线,桥面竖曲线从立面看起来与全桥造型很协调。桥跨三孔,中孔高两边孔较低,均为半圆拱,中孔矢跨比略大于二分之一,是建桥时预提拱度而使然,而不是三心圆弧拱。侧墙为平面,向上稍有内顶,四角有八字翼墙,但折角较小且两端不等,直接连于挡墙无断缝。桥下四角有雁翅泊岸,曾与河坡下泊岸相连,沿河泊岸现已无存,雁翅泊岸上各有镇水兽一只。桥下河床有条石海墁。

桥长六十点二米(从北地伏端至南地伏端的水平距离),古代桥梁应该是以立牙石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桥长,此桥无立牙石,故以地伏端计桥长的起止点,桥宽十二点二六米(两侧金边之间的距离)。中孔净跨六点二米,净高八点四五米,两边孔净跨四点五米,净高四点三一米。

栏板原为青石实心板,望柱原为青石方柱,柱头除四根角柱为平顶外各有石狮一只,而后在历代修葺中杂有花岗岩等,狮雕也很粗糙,端柱外各有一石雕坐兽,兽体与端柱为一块整石料雕成。地伏为矩形断面,下边有单层仰天石,多为白石,并非汉白玉,有少量青石,其中有少量地伏和仰天是用旧白石料改制的。桥面为单层横铺花岗岩条石,引道也是花岗岩条石,单层横铺与桥面相连。

拱结构均为纵联砌法,中孔拱有修理痕迹,石端面加工较细,形成脸,上边有外凸边线形成拱眉。桥墩上游面有分水尖,前方立有一根面为四边形的铸铁柱,成为分水铁刃,海墁上下游都延至雁翅泊岸端部,石料为花岗岩条石,桥外为横铺,其基础为木桩,下游有铁柱穿透,桥下条石顺铺,海墁桥基为一体,桥墩桥台建于其上,基础为大木桩,上有圆木搭架。全桥结构限于篇幅,仅作简介,详细构造已写入《北京古代石桥》中。

万善桥

万善桥在双泉寺东南,宽3.1米,砖石结构,护栏外侧镌刻着“万善桥”3字。万善桥为单拱,拱券巨大,总高将近10米,相当于三四层楼那么高。万善桥造型古朴,优雅舒长。现在小桥下的深涧中,已经没有湍急的溪流,山涧中只留下怪石林立、野花烂漫。1951年,古桥专家孔庆普听说双泉山有座古桥,前来考察。孔先生认为,万善桥虽小,但在北京古桥中结构形式独一无二,这是北京最美的古桥。

古桥西5米,两株古柏之间,有石佛一尊,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在石景山区现存石佛中,堪称上乘。

烈虎桥

从北杨桥往北,公路到头折向西,到峪口镇东樊各庄村,村北1.5公里的山路跨山涧是烈虎桥。桥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重建,桥北原立一方石碑,碑文记载了建筑年代、工匠和监造官姓名等。据东樊各庄村口修理自行车的师傅讲“烈虎桥大约清康熙年间造,康熙皇帝几次去丫髻山上香就走烈虎桥。桥旁有一王八驮石碑,石碑有一人多高,二十多公分厚,上面字不少,文化革命期间石碑被成几块,运走了,不知下落。”

烈虎桥全花岗岩石造,二墩三孔石平桥,桥面长8.1米,宽4.5米,桥面净宽4米,桥孔宽1.6米,桥墩厚0.96米,呈前尖后平船形,桥面到沟底高4米;桥面侧六根桃形顶方望柱,柱高1.22米,每侧五块柱间护栏板,护栏板上无图案,0.82米,厚0.22米。桥头各有一只石虎,石虎高0.64米,蹲坐姿势,圆弓背,闭前凸,双眼直视,竖立着的双耳被毁,石虎的造型有明代的特征。石虎的石质与桥石质不同,石虎石色泽发黑,说明桥石与石虎石不是同一产地出的石料。据推测烈虎桥在清康熙年间重建时,将明代原桥上的饰物石虎,放回到新修的桥上。

为什么讲现存的烈虎桥是清康熙年间重新建造的,理由有二:其一,烈虎桥北有京东著名的皇家道观丫髻山碧霞元君祠,烈虎桥地处京城去往丫髻山的古山道间。据2001年版《平谷县志》记载:“康熙四十三年(1704)春,康熙游丫髻山。十五年(1716)再游丫髻山。……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游丫髻山。十八年(1753)再游丫髻山。……道光十六年(1836),道光命人重修碧霞元君祠和玉皇阁……道光十七年(1837)道光同皇太后同游丫髻山。”自清康熙以后,除皇帝亲临外,每年皇帝都派人前往丫髻山进香,烈虎桥自然是必经之桥,石桥理应受到官府的重视。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扩大修建碧霞元君祠,康熙皇帝就打算亲临丫髻山,皇帝来临前必要对沿途道桥进行整修,烈虎桥也在其中,烈虎桥的修建得到了官府的出资,建桥时派官吏监督,在康熙出游前把石桥建好。其二:东樊各庄村口修理自行车的师傅是亲眼见到桥石碑碑文的人,他讲烈虎桥是清康熙年间建造的。

烈虎桥是平谷区现存的唯一古桥建筑。目前,烈虎桥桥面黄土埋了一米多厚,黄土桥面与桥石护栏平行,可桥下却清理得干干净净,山沟涧两侧延长加砌了护墙。为保护古桥,桥南十几米处新建一座石桥,桥头刻“烈虎桥”三个字。

瀛台桥

北京的中南海原是一座皇家园林,由中海和南海组成中南海。内有三座古桥,即瀛台桥、石平桥和蜈蚣桥。

瀛台桥位于南海东北,是“海中蓬莱”瀛台岛与湖岸连接桥,属皇家园林石桥,全部石结构,三孔拱券,中间孔略大,两边孔略小,拱半径大于高,为半圆拱桥。花岗岩石砌桥身,青白石铺桥面,桥面坡度平缓,每侧22根连珠花蕊形望柱和21块镂空宝瓶护栏板。

清河桥(广济桥)

清河桥位于北京德胜门外小关至清河镇南口御道上跨清河而建,为三孔联拱石桥,原名广济桥。明史记载该桥建成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后来又称清河桥。古石桥基本完整,石栏望柱为方型,有细雕莲瓣平顶方柱头,实心石栏板两面都刻有类似建筑中的海棠池的梅花线,地伏上有栏板落槽,有望柱榫槽,有与金边联结的孔洞。三孔拱都是纵联砌法,又因有些石外露面大致成正方形,还有些石成竖条形,所以看起来又像是并列分段砌法。桥基是由双层带有企口的石板铺砌成的整基板,石板下面有密铺的松木大方木。再下面是密贯大木桩,该桥的做法迄今在全国尚未发现有第二座。现桥为1984年重建在原桥的东南方小月河上。

清光绪年间“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命令把光绪皇帝“押解”过瀛台桥,以桥为界,囚禁于瀛台岛,不许任何人见光绪。光绪体弱,疾病久治不愈,身体日趋沉重,1908年11月14日脏腑功能失调,死于涵元殿内,其尸棺就是从瀛台桥上抬出去的。民国初年,袁世凯政府的副总统黎元洪搬到瀛台岛居住过数年。1949年以后,瀛台桥只进行过一般维修。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