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建筑文化 > 北京的历史建筑 古桥

北京的历史建筑 古桥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20-04-30
北京的历史建筑 古桥

北京的历史建筑 古桥

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广安门外,北京西南15公里,因横跨卢沟河(今名永定河)而得名。为北京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造拱桥。

战国时期,卢沟渡口是燕蓟地区沿着大行山脉东麓通往华北平原的要津。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开始兴建石桥,至明昌三年(1192)建成,定名“广利”。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游记曾记述此桥赞叹不已。

卢沟桥是根据永定河水流的特点设计的。桥身全部都用白石,全长21—2.2米,加上两端引桥,总长266.5米。有11个桥拱,面宽7.5米,有栏板279块,左侧石栏雕柱140根,右侧141根,柱高1.4米,柱头均雕蹲伏的石狮。全桥的结构和桥墩、拱券的各部分,均使用腰铁固牢,用以加强石与石之间的拉联。桥墩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并且还在每个尖端安置了一根三角铁柱,以抗御春冰和洪水。

卢沟桥的石狮子姿态各不相同。狮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戏小狮,雄的弄绣球。有的大狮子身上,雕刻了许多小狮,最小的只有几厘米长,有的只露半个头,一张嘴。因此,长期以来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说法。据统计,望柱上有大石狮281个,小石狮211个,桥上石狮共492只,桥东端还有顶着栏杆的石狮,左右各1只。桥两头有华表各1对,华表顶部石兽各1对(东边为一对狮子,西边为一对大象)。总计石狮496个,两畔还各有石碑一座:一座碑上记载清康熙二十七年(1698)重修卢沟桥的经过。另一座是乾隆所写金章宗所题“卢沟晓月”四字。碑高4.52米,宽1.27米,厚84厘米,卢沟桥为燕京八景之一。

1937年“七七事变”就发生在此。望柱上当年日军的弹痕犹斑斑可见。1981年建立卢沟桥史料陈列馆,1987年在桥北另建一座新公路桥。叫京石公路桥,全长1120米。卢沟古桥只准许行人步行通过。卢沟桥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外金水桥

金水桥分为内外金水桥,建于明永乐年间。内金水桥位于故宫内太和门前广场内金水河上,系五座并列单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横亘在天安门前外金水河上的三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为外金水桥,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金水桥的蓝本,出自元皇城的周桥。而周桥的设计师和主持建造者,是一位普通石匠—元代河北曲阳的杨琼。曲阳盛产玉石,石雕技艺唐宋以来已名闻于世。杨琼出身于石工世家,他的石雕“每出自新意,天巧层出,人莫能及焉”。公元1276年,修建元皇城崇天门前的周桥,很多人画了图送上去,都未选中。而杨琼的设计方案,使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满意,下令督建。《故宫遗录》中记有:这周桥“皆琢龙凤祥云,明莹如玉,桥下有四百石龙,擎戴水中;甚壮”,为皇城增色不少,因而明皇城的建造者,把它照样搬来,用以营造金水桥了。

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又称“外金水桥”。是相对故宫午门内的金水桥而言的。一共七座。其中对准天安门五个门洞的五座是主桥,是真正的天安门金水桥。另外在50余米开外处有两座桥是通向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和社稷坛(今中山公园)的,即梁先生说的“公生桥”。那两座桥虽然也是架在金水河上的金水桥,但经过改建拓宽,比5座天安门桥还宽。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

这五座金水桥的建造年代有几种说法。根据故宫的“外金水桥”说明牌,它们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据梁先生书中记载,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曾经进行过一次大修。至今依然保持着450多年前的原貌,而且桥况良好如初。我国古桥建筑的技术工艺水平之高,令人叹服。

内金水桥

午门之内,太和门前是青砖墁地的一个大广场。广场南部自西向东蜿蜒流淌着一条如弓形的金水河。河上并排横跨五座单孔石桥。

这就是所谓的“内金水桥”。这是紫禁城内最大,也是最壮观,最华美的一组石桥。这五桥随着弯曲如弓的金水河河道也成弧形排列。桥的规格制式和外金水桥相同。正中的一座是御路桥。桥长23.15米,宽6米。汉白玉望柱上雕刻蟠龙祥云。此桥供皇帝专用。御路桥东西两侧为王公桥,长21米,宽5.4米,供皇室成员,亲王大臣通行。再两侧为品级桥,长19.5米,宽4.8米,供三品以上官员行走。整个功能和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桥是一样的。

金水河由广场西边的熙和门底下穿过进入广场,从东边的协和门底下穿出。进口处和出口处都有一个单拱的桥洞。上面也有桥面,可以通行,但只有挨着广场的一侧有护栏和望柱。相当于半座桥梁。结构独特而巧妙,和殿门及南北通道十分协调,和整个广场构成一个和谐、美观的整体。无论从那个角度或远近观望,视觉效果极佳。这设计上的匠心独具,令人叹服。

武英门金水桥

武英殿位于故宫熙和门外,为明初的一组建筑。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后,李自成曾在武英殿“即位”,宣布建立‘大顺“政权。清兵入关后,多尔衮曾把武英殿作为指挥和办事机构。康熙初年故宫大修时,康熙帝也曾经搬到武英殿居住。武英殿长期年久失修,多年没有开放。如今经过大修已经焕然一新。现在这里是故宫博物院的典籍馆和书画馆的所在地。

武英殿前有武英门。门前是自西向东的金水河。河上有三座石桥。据梁先生《北京古桥》书中记载,前几年只有中桥尚能通行,其余两桥都用铁栏杆围着不能通行。如今也已经整修完毕,桥况良好。这三桥的规格和故宫其他金水桥差不多。属于单拱桥,两侧有汉白玉护栏和望柱,但没有御路桥上的祥云和龙形雕刻。

朝宗桥

朝宗桥又名沙河北大桥。位于昌平区城南10公里、沙河镇北0.5公里,巩华城旁,跨北沙河水(温榆河),与横跨南沙河水上的“安济桥”相对,相距2.5公里。明朝迁都北京,在天寿山建陵墓,先后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拆掉南北沙河水上的木桥建石桥,北曰“朝宗”,南曰“安济”。朝宗桥为七孔石桥。全长130米,宽13.3米,中间高7.5米,七孔联拱结构,桥两旁有石栏柱53对。是明朝帝后、大臣谒陵北巡的必经之路,又是通往塞北的交通咽喉。它与卢沟桥、永通桥(俗称八里桥),并称为“拱卫京师三大桥梁”。

通运桥

京东门户通州,有座古城张家湾,其南门之外,萧太后运粮河自京城而来,顺城之南垣而流,东汇京杭大运河。对城门架有一桥,原为木制,俗称萧太后桥。因地近码头,南北客货悉经此桥,经年累月,不堪重负,明神宗敕建石桥。万历三十一年(1603)正月动工,三十三年(1605)十月告竣,赐名“通运”。清咸丰元年(1851)曾予小修。至今已有三百八十余年。

此桥南北走向,全长十三丈,宽三丈,乃三券平面石桥。两侧护以石栏,一色青砂岩,各有十八根海棠望柱,柱头雕狮,神态各异;狮下雕为须弥座,束腰饰以连珠纹,上下浮雕仰覆莲瓣,整齐划一;两柱间嵌以栏板,每块内外两面各浮雕二只宝瓶,大小一般,纹饰有别,煞为别致。桥身均由花岗条石砌成,桥面车痕累累;中券阔二丈七尺,侧券阔二丈一尺,分水石距缴背石高近一丈,运船穿洞不必免帆。正券当中圆肩之下两壁,各嵌一块碑记。边券外与雁翅接连,雁翅正中之上置滚石,雕为饕餮状,即所谓水兽,挺颈侧首垂视流水,十分生动,可惜只余一只,据传,此只乃城北不远土桥村石桥雁翅上之物,因夜间出来到田间毁坏禾苗,被桥南三官庙内关羽看见,便持刀前去轰赶,挥刀砍伤一只,此只不敢回到原处,则乘夜暗暗逃到通运桥下。

桥北端原有螭首方趺碑记两通,咸为汉白玉所制,一为敕修通运桥碑,一为敕修福德古庙碑,钳道骈立。当年,船通桥下,帆樯相连,车行桥上,鞭声不断,不愧为京东水陆要塞。城楼、古庙、岸柳、市肆俱与石桥映带,好生壮美,“回首凤城春色好,莺声啼碎碧桃花”,正是此处景致。

今此桥尚在服役,坚固如初。1959年7月已立为通县文物保护单位。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