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风情 > 客家民俗:天后诞

客家民俗:天后诞

作者:袁贤民来源:网络2018-12-04

如今,天后信仰已不仅遍及我国沿海、内陆河道,而且广泛分布于东南亚、朝鲜、日本、北美等20几个国家和地区,但凡有华侨聚居的埠头,无论大小均有天后庙坛建筑。据统计,全世界现共有天后庙、宫三千多座,天后信众更多达二亿多人。仅香港地区就有大小天后庙七十余座,分布于香港元朗、铜锣湾、三头角、赤柱、油麻地、南丫岛、长洲等地。全港最古老的一所天后庙,位于新界东面西贡半岛的大庙湾,建筑年份可追溯至1266年。此庙宇为一座三开间的单进殿宇,建于南宋时期,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它外貌宏伟,庙门外有一副石刻对联,写着“圣德如天,万国梯航瞻日月”及“母仪配地,千秋俎豆镇山河”。庙里大殿供奉天后娘娘神像,右偏殿有一座铜钟,此外还有龙床。

可以说,无论客家人还是广府人、福佬人,只要是香港人,都是天后娘娘的忠实信徒。香港年年举行的天后诞,较为著名的计有青衣天后诞、沙头角天后诞、赤柱天后诞、南丫岛天后诞,而规模最大、影响最为广泛的是元朗十八乡天后诞。

元朗十八乡大树下天后庙是十八乡内村落解决地方事务的政治活动中心,而天后诞便是每年乡中的重要民俗活动。有关十八乡的组成,十八乡大树下1938年重修的天后庙内《重修天后古庙碑记》载曰:“三百年前,元朗河流上通南坑,中有高原耸然而深秀者,则大树也,大树之西曰蛋家湾,大树之东曰蛋家埔。爰居爰处,迷浮家浮宅之流。若辈宗仰水神,在大树之下,建小庙以祀天后。厥后,大桥墩市成,垦耕日众,沧海一变而桑田,上下洞村落成立者,十有八,互相联络,将旧庙廊而为三,是为十八乡乡火庙之始。年涅代远,文献无徵,此传闻世也。”据此可知三百年前,来往元朗河的渔民(俗称蛋家或疍家)曾在大树下建有天后庙,但到了后来,在这里耕种的十八条村落客家先民共同结盟,并以这所天后庙作为它们的政治、信仰中心,大树下天后庙遂由此由渔民的庙宇变成客家的庙宇。

十八乡天后诞一般庆祝程序由天后诞的前夕开始,在傍晚开始还神、还花炮;子时过后各村村代表会在天后庙上头注香、拜神,然后有一些仪式如喊礼、读祝文等。在天后诞正日,各花炮会、龙狮队与表演团体集合后便开始浩浩荡荡的会景巡游,一路前行直达大树下天后庙参神,最后在庙前举行隆重的抽炮仪式。

元朗十八乡客家天后诞由1962年开始形成会景巡游的雏形,当年有六个大型的花炮会,差不多同一时间,从元朗街市的不同方向出发,向大树下天后庙前进。每一个花炮会簇拥着自己的花炮,各沿自己拟定的路线前往十八乡大树下天后庙,更有一些花炮会的麒麟队沿途向商户表演“采青”仪式,严重的瘫痪了元朗地区的市内交通,令政府部门感到非常头痛。有趣的是,同年钟逸杰爵士(SirDavidAkers-Jones)出任元朗理民官,在他的大加鼓励下,天后诞会景巡游于翌年正式举行。

以2005年元朗十八乡天后诞为例,足见香港客家天后会景巡游之盛况空前。

是年共有二十四支花炮队:田寮村、杨屋村、大围村、英龙围、大旗岭联福堂、南坑村、马田村、大棠村、瓦窑头村、黄泥墩村、山贝村仁兴堂、塘头埔村、深涌村、厦村乡锡降村等,以及崇正新村三喜堂、合得来花炮会、十八乡乡事委员会属下中小学、香港步操乐队联盟等,花炮会巡游人数最多的多达350人,最少的也有四十人,整个巡游队伍参与人数多达三千九百多人。会景表演的主要节目有传统的舞龙、舞麒麟,仅舞龙一项就有舞红龙、金龙、银龙、花龙,而舞麒麟、舞醒狮的队伍更多达十五六支,真可谓精彩纷陈,目不胜收。此外还有元朗潮侨花炮会150人的英歌舞队,将客家与福佬两大族群有机地结合起来,族群间的和谐氛围不容置疑。又另有艺术体操、形体操、旗队及鼓队,以及牛拉车、摆嘎摆舞等形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互相辉映。

天后诞日,十八乡客家村民除了舞龙舞狮、朝拜天后、出会、巡游外,还举行盛大的盆菜宴。盆菜是香港独特的传统菜式。传统盆菜以木盆盛载,材料则一层叠一层的排放。不过,为了能吃到热腾腾的盆菜,现今盛载的器皿都以铜盆及瓷盆代替笨重的木盆。

元朗天后诞最为香港地区最大的庙会,已经不再仅仅作为香港客家的岁时节庆,而越来越成为地区性文化生态标志。

整个粤东地区,除了香港客家有天后宝诞,三月二十三日这天还有梅州梅县、五华、兴宁等地客家的天妃庙会。关于此,著名客家学者房学嘉专著《客家民俗》第七章、专著《天后文化在梅州的形成和传播》及论文《天后文化在梅州的俗化》均有专门论述。

梅州(旧称嘉应)本为山区,不通海,为何崇拜妈祖?据说这与梅州是华侨之乡有关。相传,嘉应五属,相当多人漂洋过海出南洋,俗称“过番”。一次,一批“番客”乘船过番,突遇大风大浪,眼看就要翻船了,忽听天空霹雳一声,传出话来:“我乃天妃,特来保佑大家渡海!”话音刚落,即见海上风平浪静。于是,这帮“番客”安全去到南洋,便纷纷筹资寄回家乡兴建天妃庙,以供乡亲朝拜。建国前,兴梅一带的天妃庙,多建于县城所在地,规模亦较大,皆按最后敕封定名“天后宫”,设“天后”神像。其中长乐(五华)天后宫设于古长乐城(今华城)南,其所在地街道亦称为“天后街”。庙宇很大,宫殿本身就占地三百多平方米,为二进式建筑,分上下两堂,下堂设护卫神,上堂才设天后神像并立神牌。宫外还有800多平方米场地,筑专门的戏台,称为“天妃戏棚”,供庙会期间演戏之用。兴宁的天后宫设于兴城后街,规模亦相当可观。梅县的天后宫,则建于梅城被称为“水上街市”、“梅江酒舫”的来往船只很多停靠的程江河畔的树湖坪。上述三宫,平时就香火鼎盛,为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当地群众必拜之神。梅县天后宫,因设在程江河畔,是县内外船只停靠之地,所以为船家必拜之神。船装货出发前去“许福”,祈求娘娘保佑一路顺风,平平安安。船运货回梅,又去“酬福”,谢娘娘保佑恩典。每年农历三月廿三,三宫同时举办“圣母诞”,俗称“娘娘生日”庙会。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