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建筑文化 > 山东济宁兖州机神庙

山东济宁兖州机神庙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20-02-27
山东济宁兖州机神庙

在兖州城区东南方新建的奎星苑住宅小区四十多幢高层楼宇间,孤零零地坐落着一座古建砖瓦房屋。虽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战乱炮火,却依然安然无恙,保存的较为完整。它就是著名的机神庙。

兖州的纺织业起源极早,据考古得知兖州的母系氏族社会文化遗址,有十几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后期,男性墓中有石斧,石铲, 女性墓中有骨针及纺轮。说明男耕女织的分工已形成。三皇五帝中最早的黄帝,应当是父系社会的人物,其年代晚于母系社会。传说纺织技术是黄帝夫人螺祖发明的,所以后代各地都供奉螺祖为机神。看来不确切,纺织技术在螺祖之前早就有了。

兖州考古发现有4000年前的铜蚕,说明种桑养蚕,在春秋早期已形成风俗。铜蚕乃缫丝户们的图腾,这也印证了兖州纺织业的发达和规模。

兖州在唐以前常被称为东郡,东鲁。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中常提到,说明兖州那时是东方经济文化重镇,应当有机神庙,但找不到文字记载,自宋以后尤其明清,清都有关于机神庙的记载。直至民国,兖州仍有织社一类的民间组织。民国以前的机神庙是一处小院,是有院墙的。解放后由于织社的解散及织户们的转行,机神庙逐渐败落。后来由于人口增多,居民住宅的自然扩建,至2000年,机神庙仅剩几间屋。所幸的是这次拆迁中,原庙的砖瓦仍予保留,易地重建了几间。庙的上部用现代砖瓦补充,机神庙总算有了一席之地,然几间空屋而已,里面没有任何塑像及标志。盖开发商及百姓们,已不知里面是何神灵。只是有人在庙外摆了些财神。

机神庙今存于奎星苑社区东南隅A区7#楼西侧与6#楼北侧的一块空地上。现存为清代建筑形制,青砖青瓦,庙不大,有前后两座,两殿相接皆为硬山顶。前殿面阔三间宽8.7米,进深4.6米;后殿面阔三间宽9.2米,进深5.1米;总面积86.94平方米。南屋面开四个天窗,作采光之用。此庙原有明代万历年间重修碑记,后毁,始建无可考。

其实,机神庙的正式名称叫“嫘祖庙”。相传嫘祖系黄帝的元妃,曾发明养蚕织丝,故奉她为“蚕丝之神”。据清康熙十一年(1672)版《滋阳县志》记载:“滋阳绢绸优于邻近诸县。”邑人周元英《滋阳县乡土志》“物产”记述:此处织业自明经历整个清代,一直延续未断,故建“机神庙”以祀嫘祖,街以此得名。兖州在明清时代,有着发达的纺织业,绢、缎、绫、绸等产品众多,特别是奎星苑一带的居民多以织布为主要产业,带动了织丝产业的繁荣。于是,建一座产业庙,供奉织丝产业始祖,就成了大家的共同心愿。由此,而建立了嫘祖庙。周围居民早晚焚香,祈求始祖保佑生意平安、兴旺,财气长存。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使用纺织机器逐渐代替了手工编织,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使人们增加了对机器的崇拜,“嫘祖庙”也就渐渐演变成了“机神庙”。

无独有偶。在古兖州城北的“镇台衙门”左侧,(今新府东街西侧,人民乐园址)也建有一座和它同名的庙宇。只不过,这个庙与它有一字之差,叫“吉神庙”。像“机神庙”是纺织同仁的专业庙宇一样,“吉神庙”是军人的专业庙宇。据说每有武官上任或军队出征,势必先拜“吉神庙”,以图吉利。此庙至上世纪五十年代还尚在,后庙无迹。

由此可见,此机神庙非彼吉神庙,两者不可混为一谈。但就是因为吉神庙的消失,才导致后来竟有人将机神庙误传为吉神庙,以致现在逢搬迁嫁娶良辰之日,在机神庙门前焚香祭拜以图“吉利”,这实则是对历史最大的谬误。

机神庙虽历经朝代更替,战乱炮火,“文革”浩劫,却能较为完整的幸存下来,成为兖州为数不多的保存下来的古建筑之一。据周围新迁进高层入住的老人回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机神庙内有嫘祖塑像外有石碑,后做为粮库使用时塑像和石碑遭到破坏,不知去向。

命运多舛的机神庙现在只剩空空躯壳,不免让人心生伤感。好在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保护古建筑有了很深的认知:“庙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科学地留住这座古建筑,才能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为城市的和谐发展彰显品位,提升价值。

让人庆幸的是,早在2003年3月,经兖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机神庙就被公布为第二批兖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08年开始的奎星苑住宅小区改造过程中,市政部门对机神庙周围的高层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规化建设,既保证了机神庙老房屋的完整性,又与周围高层建筑不失协调。

2013年11月份,政府部门又对机神庙外围空地新铺砌石板地砖,种植了松柏,让机神庙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