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浙江义乌抗倭名将吴百朋

浙江义乌抗倭名将吴百朋

作者:骆有云来源:网络2020-03-25

明末清初,在长达150余年的漫长岁月里,义乌大元村的吴氏宗族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继抗倭名将吴百朋之后,相继涌现出一批可圈可点的人物,如倪仁吉(吴之艺妻,另传)、吴大缵、吴存中、吴之器、吴之文等。

吴大缵

吴大缵(1553—1616),字子孝,一字介石,为吴百朋之长子。史料评论他“为人动中绳尺,燕私无破倚容”,是一位为人称道的正直君子。

明万历十三年(1585),吴大缵33岁,以《戴记》得中顺天乡试第四名。皇上传谕将吴大缵的应试文章列为范文,四处传扬。冢宰杨魏、司马王遴见了,也大为赞赏,其钦慕之情溢于言表。

吴大缵52岁时,曾赴京应试,结果名落孙山。宗伯冯有经曾劝吴大缵参加“中秘”之选,以便等待时机,谋个一官半职。吴大缵不为所动,以侍奉老母为由辞归。返回故里后,吴大缵清心寡欲,闭门读书,潜心学问。

吴大缵侍奉老母,殷勤不怠,被人誉为“纯孝”。侍御左宗郢曾上疏向朝廷举荐,称之为“江南贤良第一”。

学使周延光在金华府任职时,与吴大缵相交甚厚,常与同僚们议论,并赞叹说:“义乌吴孝廉(大缵)实在难得,南州徐孺子也不过如此。”随后亲书“真孝廉”匾额,并亲自送到吴大缵的家中,以示褒扬。吴大缵救人困厄,博得众乡邻的赞誉。有一老者去世,家贫无资安葬。吴大缵闻讯后,既出资,又让出一块坟地,帮助死者人土奉安。又有暗中移动界碑,侵占他家土地的,吴大缵泰然处之,并以德报怨,慷慨捐赠,让对方惭愧不已,主动归还侵占的土地。

万历二十九年(1601),义乌发生灾荒,饿殍遍野。吴大缵舍财赈济灾民,使方圆数十里的灾民能够化险为夷,度过难关。有一次,一股外地流窜盗贼到义乌抢劫,他们对吴大缵为善早有耳闻,相互告诫说:“这是吴公之乡,不可犯也!”于是秋毫无犯,悄然远遁,使这一带百姓免受劫难。

万历四十一年(1613),吴大缵母命难违,赴京担任府同知。三年后,因操劳过度,殉职于任上。是年64岁。

吴大缵所著有《抱膝居稿》。

吴存中

吴存中(1578—1609),字致之,吴百朋孙。好学上进,擅长书法,可惜英年早逝,年仅32岁。

明万历六年(1578),吴存中生于京城。时祖父吴百朋病重,临终前对其子吴大缵说:“我昨晚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棵大梨树,且已枯朽,但旁边横斜的一枝颇显生机。梨者,离也,我命当休。枝者,孙支也,你们要好好养育存中儿,此子长大必有出息!”

吴存中生得眉清目秀,聪慧早熟,非常招人喜欢,吴氏一族把他视为掌上明珠。

吴存中好学上进,尤其对陆机和王维的诗文情有独钟。此外,他还酷爱书法艺术,刻苦用功,每天除读书、接待来访客人外,总腾出大量时间研墨习字。日积月累,功夫不负苦心人,他的书法在当时颇有声望,登门求墨宝者纷至沓来、应接不暇。为了总结提高,他还结合自己学书的心得体会,著《书论》l卷、《字学》10卷。

万历二十八年(1600),吴存中23岁,入南京太学。当时,南京太学由礼部侍郎叶向高主持,他学识渊博,为人方正,待人接物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有一天,吴存中携自己的几篇读书心得登门拜谒,此时天寒,叶向高正拥炉而坐,展读未毕,遂整衣肃立,急忙吩咐侍者道:“快请吴家公子,当具宾主之礼相待,别以师生礼相见。”。暮灯时分,吴存中告辞,叶向高执手相送,勉励道:“君乃高才,实非等闲之辈,当前程远大!”

当时,吴存中与屠隆、曹学荃、张维枢、周廷侍等意气相投,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交流学习心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谈到人生理想方面,吴存中自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先贤们忧国忧民,舍生忘死,为国家建功立业,垂名于后世,人们将永远怀念他们。作为后来者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切忌纸上谈兵好高骛远。

后来,吴存中作《万历纪元三大征颂》,文章汪洋恣肆,气势磅礴,又兼文辞清丽秀逸,更为人们所推祟,并广为流传。李维祯读后,嘉叹再三,对身边的学生说:“吴君之才,我之所不及!”于是赠诗一首云:

孟坚美世勋,相如托典谕。

之子侨肸流,清英嗣遐誉。

皇代非勤远,实以绥民故。

渊默启孙谋,天心应神虑。

万国熙鼓歌,三方安足固。

旷听析商角,钟琴协韶莲。

庶几岁暮心,轮近合清悟。

万历三十年(1609),吴存中赴北京应试,名列乙榜。有心栽花花不发,他郁郁寡欢,不久病故。吴存中英年早逝,抛下4个未成年的儿子:之器、之识、之文、之艺。

吴存中生前,朝廷曾拟授他为都事,可惜未任先亡,但后人仍称他为“都事公”。

吴存中除《书论》、《字学》外,还著有《抱瓮园稿》。

吴之器

吴之器(1596—1686),字赐如,号神岳,吴百朋曾孙,吴存中之长子。为人坦荡正直,讲求气节,苦读书,勤著述,湛深简静,有长者之风。

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吴之器从小就勤奋好学,8岁时诵读《史记》,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这对他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11岁那年,他参加童子试,喜获第一名。18岁时进官学,27岁享受官费资助。34岁恩补曾祖父吴百朋荫,选送进国子监深造。

金华八咏楼历来为文人雅士聚集荟萃之地。吴之器与斯一绪、龚士骧、陈达德、章有成等相善,经过一段时期紧锣密鼓地筹划成立了“八咏楼社”。  吴之器与这帮文朋诗友如鱼得水,相聚时,或吟诗作赋,或读书弄文,或切磋学问,或慨谈人生。明祟祯十五年(1642),吴之器46岁,主持修撰刻印《明月斋稿》,其中又分《两都记游》、《西湖杂咏》、《八咏楼稿》、《西山集稿》、《兰雪篇文稿》等。因家人催促,吴之器赴南京应试,获第30名,朝廷授予兵科给事中。他曾立下誓言:“不为宰相,则为谏官。”可见他当初胸怀大志,立志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明朝末年,社会动荡,外族入侵,国家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多事之秋。吴之器虽胸怀大志,但却报国无门,徒生悲叹。清兵人关践祚中原后,吴之器曾任金华、衢州、严州三府巡道,不久辞职归田。

一臣不事二主。封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易弦更张何其难!吴之器的内心十分苦闷彷徨,这种心态在他悼念抗清殉节名臣张国维(浙江东阳人)《止庵殉节赋浩然吟》)可见端倪:

一决何惭简竹青,浩然霜色上秋冥。

倥偬许国无虚语,慷慨酬恩有独醒。

河岳生来原间气,乾坤异后识贡灵。

自冷我辈皆巾帼,不用为公涕泪零。

尽管吴之器远离了官场是非地,潜心学问,致力于著书立说,但他始终拿得起,却放不下,众人皆醉我独醒,其内心的煎熬和苦痛,让他刻骨铭心,不可自拔。为了逃避清廷文字狱的迫害,他谨小慎微,欲说还休,只道天凉好个秋!

一蓑风雨任平生。回到乡间,吴之器烦嚣的心境反而澄静多了。他曾自我宽慰道:“不学之谓贫,无成之谓贱,有所不为之谓耻,有所不取之谓廉,吾何求乎?”于是闭门著述,从中寻求一种新的精神寄托。其著有《婺书》、《婺书别录》、《明月斋稿》;将《诗经春秋》、《测史榷古今句》、《图杂录》、《官方宫钟》、《秋窗杂抄》、《物记》、《礼蕞阁鉴香革》编成《露香采香杂题》、《后屐谱》、《石困八钞》、《艺苑指归》四种。《古今诗》系64家古诗、广雅、乐府、翼南唐诗、细填辞家录;《明月斋后刻稿》为《秋声离茨橘服登苹绮云大樽溪南》、《经锄尊拙听雪白醉古今》、《宫意闺意春问》三赋。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初春,吴之器与世长辞,享年91岁。他尽管在官场上穷困潦倒、命途多舛,但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人没有理由否认他因祸得福,这种易位后的亮点足以让他扬名于后世。

吴之文

吴之文(1575—1661),字叔简,号潜岳。吴百朋曾孙,吴之器之胞弟。他博学多才,居身以俭,为人敦厚谨朴,誉满乡梓。

吴之文10岁那年,其父吴存中英年早逝,家中顿失擎天大柱,吴之文幼小的心灵为之震撼,变得更加成熟懂事。他事母至孝,与兄弟和睦相处。同时更加发奋用功,后来考上官学,享受官府的资助。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吴之文学业大进。明祟祯十年(1637),吴之文游学绍兴,与陶百玲、王思仕、倪元璐、陈洪绶等一批文朋学友谈诗论文,好不自在。后来游学杭州西湖,许多饱学之士都慕名而来,乐与他交往。

祟祯十五年(1642),吴之文考入太学,不久出任浙江新昌知县。那一年新昌灾患不断,先是连月大旱,赤地百里;随后又连降暴雨,泛滥成灾。兵荒马乱,盗匪横行,民不聊生。吴之文虽然初来乍到,但他以民为本,四处奔波,积极申请减免赋税,同时还大力组织靖乱,抗灾济赈,安定民心。

清兵入关,时局动荡,明王朝的覆灭已在劫难逃。吴之文别无选择,只得辞官归田。众百姓闻讯,痛哭流涕,“遮途不能止”。回乡后,吴之文筑“淡圃”以寄情怀,整日里读书弄文。后来,吴之文“游历齐、楚、吴、越、八闽凡数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吴之文乐此而不疲,得益非浅。

清康熙十三年(1674),山寇祸乱。吴之文避乱出走时,携带的全是书籍。山寇平定后,吴之文返回,见家中已洗劫一空,家人惋惜不已。吴之文却泰然自若:“生死富贵,有命在天,何足忧也。”

吴之文心态平和,注意养生之道,92岁高龄时,犹能作文赋诗。他一生著述甚丰,辑有《四书诗经礼记翼》、《古文典则》、《古赋体古诗择胜》、《唐诗清镜》、《杜诗定本》、《明诗正葩》、《明文雅》、《明十三子翰藻》、《澹园随笔》、《四六新编》、《尺椟圆珠》、《延陵绪录》、《革除遗事》等。所著有《得山堂文稿》12卷、《诗稿》26卷。这些述著大多惜已佚失。

人生多坎坷,壮士多悲吟。吴之文92岁无疾而终,可算是德高望重、子孙满堂的长寿者。其子吴云含、吴云津不辱先人,脱颖而出,且皆成材。

吴大绅(1548—1601),字子行,号直斋,吴百朋侄。由恩科生员历任明朝广西太平知府,中宪大夫。

吴大绩(1550—1605),字子绩,号松麓,吴百朋侄。少年习文,由县学生员改武职。累军功由镇抚历任明朝两广游击、昭毅将军。

吴云垂(1595—1682),字积生,号定履,吴百朋玄孙,吴之器长子。清顺治元年恩贡授浙江遂昌县知县。

吴云将(1620—l687),字鸿生,号默庵。吴百朋玄孙,吴之器次子。幼年过继吴之艺,由倪仁吉亲抚课科,博学工诗,其诗作在《婺书》中有载。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