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传说 > 古代宰相们的绰号

古代宰相们的绰号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20-04-27
古代宰相们的绰号

绰号又称外号、诨号,是根据某个人身上的标志或事件而起,能形象生动地反映此人的特征。在中国古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对朝政的影响举足轻重。当绰号与宰相结合在一起,就能看到古代的为官百态。

伴食宰相

据《旧唐书·卢怀慎传》记载:唐代官员卢怀慎与名相姚崇共同处理军机大事。但卢胆小怕事、懦弱无能,遇事从不敢自己做主,所有事务责任全推给姚崇处理。久而久之,很多人都对卢怀慎的这种“吃饭不管事”的行为不满,私下送了他“伴食宰相”的“美称”。

模棱宰相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苏味道对人说:“处世不欲决断明白,若有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故人称之为“苏模棱”。武则天圣历初年,苏味道为相,处世更加圆滑,被人称作“模棱宰相”。

弄獐宰相

唐朝以“口蜜腹剑”而闻名的宰相李林甫,还是一位不学无术的白字先生。据《旧唐书·李林甫传》记载:有一次他写信庆贺亲戚生了孩子,将“弄璋”(古称生男为“弄璋”,璋为玉器)写成了“弄獐”(獐为野兽)。此事不胫而走, “弄獐宰相”之名也流传开了。

丹青宰相

唐朝阎立本,在绘画艺术上是一代宗师,但“非宰辅之器”,因与凭战功升相的姜恪并列,有诗云:“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言外之意是阎立本缺乏政治才干,被称之“丹青宰相”。

溜须宰相

据《宋史·寇准传》记载:北宋丁谓善于察言观色,升至参知政事(职位相当于副相),而宰相寇准非常讨厌丁谓这号人。有一天,他们在内阁一起进餐,丁谓见寇准胡须上沾了些饭粒,便马上为寇准溜须拂拭,并称赞其须美。寇准大笑说:“参知政事是国家大臣,难道还有为官长溜须的宰相吗?”丁谓自知没趣,面红耳赤。此事传出,人们便送他 “溜须宰相”的称号。

三旨相公

据《宋史·王圭传》载,北宋神宗时,王珪居相位16年,这十几年间,政务得过且过,无所建树,每遇国家大事,他从不献策略,上朝呈送奏章时,跪拜皇帝高呼“取圣旨”;皇帝批阅后跪接曰:“领圣旨”;出殿见人曰:“得圣旨”。总之,事事依圣旨而行,其他官员总结了这位“相”公的处理政事原则,就称他为“三旨相公”。

浪子宰相

北宋的李邦彦,自言要“赏尽天下花,踢尽天下球,做尽天下官”,在政事上毫无建树,被讽为“浪子宰相”。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此人行为放荡,不理政事,只会享乐,最大乐趣就是踢球,踢起球来,他脚法细腻花样繁多,在当时起码可称为“足球先生”了;还有一个爱好是喜欢写荤段子,但凡他写了新段子,就有老鸨来买版权,唱给客人听,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段子手”;

李邦彦交友甚广,又乐善好施,每遇到有进京赶考的举子要接济,必出手大方,积累了很多人脉。致使他官运亨通,成为朝廷重臣。在北宋末年“靖康之难”时,他又成了投降派奸臣之首,加速了北宋灭亡,可见“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危害是何等之大!

棉花宰相

明朝的刘吉,官至大学士、内阁首辅(宰相)。当时的明宪宗皇帝不问政事,内阁和六部都是在混日子,一度有“纸糊三阁老”(即刘吉、万安、陈文)和“泥塑六尚书”之称。他在位上,尸位素餐,奉迎皇帝,勾结宦官,粉饰自己。他的拿手好戏是颠倒是非,精于营私,但凡有意见与他不同的,必一棍子打死。由于他不理国事,无所建树,屡屡遭到言官的弹劾,但这位大员心理承受力超强,无论言官说什么他都充耳不闻。凭着超级耐弹力,竟得以占据内阁十八年,其中任内阁首辅十五年,最后博得个“棉花宰相”之名。取棉花千弹万弹弹不烂之意,形象至极。

三不开宰相

五代马胤孙,不通实务,不仅不敢处理政事,而且责任心不足,被人评为“三不开宰相”,即“不开口以论议,不开印以行事,不开门以延士大夫”,在国家危亡之际,人们都期盼他能建言献策,他仅献绫三百匹而已。

当然,古代亦有很多名相,最为著名的当数唐朝房玄龄、杜如晦,被合称为“房谋杜断”。

有趣的是,含褒义的宰相绰号则往往由多人共享。如“山中宰相”这一绰号,南朝的陶弘景和唐朝的李泌都享有。陶弘景喜好读书修道,梁武帝召其入朝,陶弘景寄双牛图拒之,然梁武帝每有大事,都会前往山中咨询,平时更是书信不绝。李泌频辞相位,长居名山,但其有隐有出,推崇功成身退,在平定叛乱、安稳朝政时屡立奇功。

而唐朝的马周与北宋的范纯仁都被誉为“布衣宰相”,马周是因为出身贫寒,范纯仁是与节俭的作风密切相关。

宰相中佳誉甚高的绰号为“救时宰相”,唐朝的姚崇、明朝的于谦及张居正都曾得到过这样的赞赏,那是由于他们或振举时事政治,或力挽狂澜于既倒,或临危制变利国兴民,才无愧于救时之重任。

以上这些形形色色的绰号,折射的是人心向背,流传于朝野,并且记录在浩瀚的史册中。为官者当须以史为鉴,切记“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切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