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赣南客家石城 长亭千百

赣南客家石城 长亭千百

作者:刘敏来源:网络2020-04-16

在客家人看来,长亭本有神佑,百毒不敢侵袭,加上施茶者每日都会更换茶水和药草,因而绝不至于有茶水过“保质期”之类的事情发生。漫漫旅途,百般辛苦,然而,一旦看见长亭,看见这些凉爽清纯的茶,跋山涉水车马劳顿的旅人还会奢求什么呢?在没有发明皮鞋运动鞋的年代里,人们或布鞋一双,或草履随身,为了旅人行走方便,还有人会把打好的草鞋也施舍在亭中,任由行路人自取。在客家人看来,与人方便,其实也就是与己方便。

正因为“一亭一桥一渡,道茀不可行,惠而不知政,昔人讥之。今於通衢、大河、山沟僻径,随处建造,行道无虞,谓非好行其德者乎?是不可以不纪也”,所以,古代的石城人不但热心于在本土修建茶亭,还把修善积德的善行发扬到县邑以外:“陈正龙,字烈明,国学,祠堂人。好施与,乡有贫者,分橐周之。建亭於瑞邑。”“熊孙韵字协圆,监生,上柏昌人。性孝友,慤恭敦厚,自奉节俭。凡济人利物,无不慷慨解囊於赈荒施桥,建亭外邑。”“龚建智,字能才,陈坊人。秉性质朴。事亲孝,待弟友,更孝义乐施。凡桥梁亭寺,处处捐资,恒为乡邑钦羡。”

能捐资修建茶亭,是“为乡邑钦羡”的事,遂建亭人不但留意于亭,甚至将与亭有关的其他资料也细心保管。石城是“闽粤通衢”,是客家人迁往闽西粤东的重要关口,也是联系赣闽两省经济的重要纽带之一,甚至有人认为作为“闽粤通衢”的石城,是“一带一路”上“烟叶—食盐”的重要中转站。县内行商挑夫素有“走汀州”的传统,位于瑞金长汀交界处的黄竹岭(皇祝岭)是商人们来往的重要孔道之一。

为了让他们能有一个休憩的场所,石城的义士们硬是用麻条石在山顶垒起了一座高大的茶亭。虽然随着新路的开辟,旧路渐渐废弃,至今亭顶已经朽烂,连当年乐助的石碑都可能被掩埋在圮土之中,但在民间,我们居然发现了乾隆年间修建这个茶亭并勒碑的几张原始纸本。

“此处皇祝岭,乃四省通衢,历朝孔道。其间盐米相济,商贩往来,络绎不绝。值风雨炎暑之际,山深耸峙,人烟隔遥,莫不以此为息肩之地耳。故建亭之说,由来久矣。昔雍正年间,刘见华翁悯亭宇衰颓,半归尘土,爰为倡首,以成美举。但历年久远,墙垣崩毁,古迹犹存。客旅至此,咸嗟促断慈航,而惠远翁以利济为心,不忍图功于始而鲜克于终,于乾隆丙子年秋,与侄欲先公合费捐赀数百余金,鸠工鞭石,永造斯亭。

每岁春夏之交,更备茶汤以济行人急。然山高风暴雨雪严凝,墙石纵固而瓦桷不无沉沦凌圮。于今又重修三次矣。余生也晚,不获亲炙光仪,岂能深识其故。而惠远四嗣君福先者,与余谊属姻侄,不以学歉全牛,一日请序于余,扺掌谈衷,历详其事,为余之谋。余亦不揣谫陋,而为之道及清夜平旦,乃知丁财济美,皆因此庇荫之由来。果作福田,莫有过于造亭也,亶其然乎。爰致数语往来雅士,覩斯亭而念殊勋,漪欤休哉。明德固已远矣,惟愿传之为子若孙,恪守兹举,而弗替斯意也。是为序。”

从雍正年间的初立到乾隆11年(1746)的初修,乾隆12年(1747)的再修,直到乾隆41年(1776)十月吉日的重修。信士石城礼上里东坑的刘惠远、欲先公与他们的子子孙孙的坚持,固然有“种福田”求得“丁财济美”的私心,但客观上,确实造福了无数经过该地的官民商旅,也成为峡谷山岭之上的一道风景。

建于高山之巅的长亭不但是道路风景的绝好点缀,也是赏景的绝佳平台。走在石城城西的苦竹岭上,明崇祯年间小别村孔氏建立的紫云亭和赖氏建立的松亭并肩而立,双亭合一,坐落在山巅之上,两侧各有九百级台阶。左眺,是婉约精致的县城,宋塔高耸,琴河如带;右瞰,是秀丽小巧的小别村,古树林立,阡陌纵横;近前的李腊石和西华山夹峰对峙,种种美景让户外爱好者赞不绝口。

位于赣闽边际的延奕亭,建于乾隆年间,整亭由红麻条石垒成。据说,昔日出外去闽粤读书行商的游子,都要在此再斟一杯家乡的米酒,酌一口家乡的清茶,然后,带着家乡的挂念远行。在“长路漫漫任我闯”的满腔抱负与通天寨风景区最壮观的景点“大地之阳”相互映衬中,又平添了几分壮志豪情。

千百长亭让人目不暇接,而对于客家民系来说,“闽粤通衢”石城本身又何尝不是一座长亭?

客家人的几次大迁徙与王朝时代的几次大动乱联系在一起,从海内外客家人的族谱中,都可以看到他们的先祖从中原南迁后曾经在石城停留而后衍发的记载。

从地理位置上看,石城处于赣江与抚河这两条大河的源头,且翻过山即为闽江与汀江的源头,于是省内经水路乘舟楫,可达赣州、南昌、九江等地;陆路上又有数十条古道与闽省长汀、宁化相通,并进而过梅州下南洋。这里山高林密,既便于躲避战乱,又便于迅速离开。这里土地肥沃,雨水丰沛,宜于农耕;山上资源丰富,荒山缓坡,又适合新来户垦殖。加上从人情上看,石城是纯客县,素有移民定居之传统,争斗排外性较弱,对战乱灾民有天生的同怀感,易于客寓。

据《石城县志》记载,前清咸丰同治年间,石城县的在籍人口已达22万余人,比一百多年以后的1985年的人口数还多出1000余人。就这样,小小石城这座“长亭”,自然也就成为了客家南迁的重要中转站和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