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福建莆田民俗中的借音借义

福建莆田民俗中的借音借义

作者:吴松江来源:网络2020-03-11

四、岁时风俗中的借音借义

1、大年卅暝

除夕夜人们要把家里的水缸装满水,因水的近音为“聚”,装满水的水缸借音转义为“聚宝盆”,取财富多多之意。是借音转义方式。

全家“围炉”后,把换下来的旧天地灯、竹古和交叉竖在屋前的木爿一起烧着。然后大人用火钳夹着燃烧的竹片或木片,往屋内的灶里送,作为“火母”。用炭灰捂着,让它能以暗火燃烧,直到第二天。因火具有炽烈、旺盛的特性,人们希望在新旧年交接时把一年的旺气保持到第二年。接着炒花生、馏红米团、起冇粿,为守岁的人们做点心。吩咐小孩不准讲不吉利的话,特别不准讲老鼠。守岁其间要点“透暝火”(即屋里彻夜通明)。

在屋前烧火和送到灶里作“火母”,是借烧起的火借意转义为“红红火火”,再借意转义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同时,“烧火”也借意转义为厌胜辟邪的一种含义。

炒花生是借音转为“出丁”的含义;馏红米团是把凉红米团馏得臌起,起冇粿,也是把粿炊得臌起,都是转义为“发家”的含义。这是借音和隐喻借义方式。

点“透暝火”,是借意转义为辟邪含义。

2、初一早吃“素面”(线面)

“素面”(线面)装碗时,要把在家和出门在外的合计多少人,就装多少碗。这是借“线面装碗”借意转义为“合家团聚”的含义。

每碗线面上铺上肉片、香菇、金针、“浮豆”(炸豆腐)和“炸水龙”(瑞祥),再放上一根长命菜(菠菜)。

“水龙”圆圆,借意转义为“合家团圆”的含义;线面和菠菜长长,借意转义为“长寿”的含义。

3、吃芋“栽秋”(过中秋节)的风俗

莆田一些地方,旧时因穷,过中秋节没可食的,就吃芋,以后便沿袭成吃芋“栽秋”的风俗。当地人解释说:“那时候除了田里几个芋头外,都没什么东西可用来‘栽秋’,就吃芋过节。意思是说,日子‘芋芋’了就给过去。”在这里人们是借“芋”的音,先转音为莆田方言“芋芋”的“忍耐着勉强过去”之意,即是把“芋”的含义,转为“芋芋地过日子”的含义。这里是借音和联想借义方式。

4、除夕前(俗称年暝兜)

除夕前的农历廿二至卅日这段时间,称为“年暝兜”。这时各家各户开始扫尘,本意是扫掉尘垢再巡查一遍,去旧迎新。后人们把“扫尘”借音为“扫巡”,同时也借义为“扫去晦气”,即是巡扫去藏在阴暗角落中的邪物,那是因为扫帚是由千百支细竹捆成的,相当密集的栅栏,如同天罗地网似地拦赶邪物。故“扫巡”也借义为辟邪。秀屿地方的人们早期以船为家,因“巡”与“船”谐音,所以秀屿人也叫“扫船”,此是借音的一种方式。

扫过尘后,各家各户开始“做豆敖”(即制豆腐),借音借义为“一年中给做有豆敖有豆渣”,即是生活过得有滋有汁。

做毕豆腐后的第二天,便开始做红米团。红,借义为喜庆和能辟邪的吉祥。红米团形状是圆的,借义为“诸事圆满”。

除夕的前一天,各家各户开始“浮”(油炸)“浮豆敖”(炸豆腐),由于油炸而鼓起,故借义为“家运兴旺”。

5、仙游“二月二”的开馆

在仙游这一天为蒙馆(私塾)开学日。这天家长们把孩子梳洗干净,挎上一篮炒米花(俗称“冰模”),炒糖豆,篮上放七根青葱,八个布钮扣。“七根青葱,八个布钮扣”借音借义为孩子的“七聪八窍”,“炒米花”借音借义为孩子的“聪明花开了”。

6、仙游地区初三和初四的“做十”(祝寿)

出嫁的女儿备办十个盘“做十”礼、除“中堂”(贺幛)、炮烛、衣裤、鞋袜帽外,还备办寿面(线面)、寿米团、寿龟、寿桃、绿豆、猪脚、花生等回家拜寿。

寿面(线面)借义为长寿和平安;寿米团即圆圆的红米团,借义为“诸事圆满”;寿龟借义为长寿;寿桃原指神话中王母娘娘的仙桃,用于祝寿,也是借义为长寿;绿豆是青绿色的,莆田话“青”和“生(生的、活着)”近音,“绿”与“禄”谐音,故绿豆借音借义为福禄寿中的禄之贵和平安之义;莆田人认为“‘亲成’(亲戚)有行有亲”,礼品中的猪脚借义表达了希望亲戚之间经常走动来往,加深亲情之意;送花生是借音为娘家添丁。

7、清明扫墓祭品

清明节的前身寒食节,这和晋文公悼念恩人介之推的传说有关。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晋公子(后为晋文公)重耳在逃亡途中,渺无人烟,饿坏。随臣介子推躲在僻处割下自己的肉煮熟为公子进食。后重耳做了国君,重赏逃亡中随行功臣,却偏偏把介子推忘掉。介子推隐居山林,待晋文公醒悟去请介子推时,他居山不出。文公听计烧山,以逼出恩人,可是介子推宁死不出。为纪念介子推设了寒食节,古代为禁火忌日,距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追溯清明节,自然节气,又有人文的“气节”即弘扬介子推不愿争功讨赏,宁愿被烧死的高风亮节。人们把清明这一节气,借音为“气节”,即为纪念介子推,以示中华民族崇尚不慕荣华富贵、不追求名利、宁死不屈的高贵品格。

清明的人文内涵中,还借音借义为为官的“清明”。据传说,当时晋文公烧山,介子推背着老母亲烧死在老柳树下,从柳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这说明,不但介子推的气节应该弘扬,而且他还希望为官的“清明”。

莆田人家每于清明节做“清明龟”和“卷”为扫墓的祭品。“清明龟”是用面粉和糖加工捏成一块块粉块,然后把它用木刻的“龟印”印成龟形,蒸熟而成。古人说龟与凤、龙、麟合称四灵,故“清明龟”借义为祖先灵气长存,子孙平安长寿之意。“卷”也是用面粉加工成约三寸长的长方形面块,当中压一条小线,蒸熟后这条小线会自动展开恰似书卷的形状,上面印着“红花”,借义为一家红火,子孙好学上进。

8、端午节插艾蒿

端午这日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以后人们就借“艾蒿解毒”之意,以求辟邪平安之义。莆田一带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不同于全国为纪念屈原而举行的,这主要是一种信仰习俗,一是为本境驱邪,二是保本境平安。这也是风俗中的借义的一种方式。

9、“栽秋”(过中秋节)的风俗

中秋之前,莆田民俗是嫁出去的的女子,要备办礼物回娘家为父母亲“栽秋”,或叫做“送秋”。因为给父母“栽秋”,借义为回家与父母亲团圆给父亲“栽嘴须”(胡须)并祝父母年寿千秋。这是借音方式的体现。

女儿“送秋”所送的礼物,有些地方是除带猪脚、公鸡和米粉等礼物外,还有衣裤鞋袜等,而有些地方的风俗一般只是带猪脚、公鸡和米粉等礼物。本地人认为,吃猪脚和鸡公会“补身价”(即补身体),人会很“勇”(健康有力),吃米粉,是寓父亲“吃老老”,胡须像米粉那样白且“胡呀胡”,这是一种联想借义的方式体现。

10、莆田重阳节习俗

农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莆俗叫“九重阳”。因“九九”(两九)重叠,符合“九九重阳”之义。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最为长久”。“九”,又与莆田方言的“久”谐音,借音取义为长久平安吉利之意。

清初莆田诗人宋祖谦《闽酒曲》诗自注云:莆人以重九日采草为米曲,郊垌儿女如蚁,归则和米捣成如弹丸大”。这种几百年前的“米曲粿”,经过后人的不断加工、改进,成为现在的“九重粿”。九月初九日,莆田的妈祖信众,就是以“九重粿”上湄洲祖庙作为妈祖羽化升天忌日的虔诚祭品。

莆田人家于重阳节上山扫墓的比雨季的清明节为多,故有“三月为小清明,重阳为大清明”的俗谚。

“九重阳”那天早晨,人家备好祭品、少不了一份“九重粿”,意为给祖先尝新。到了祖坟,摆上祭品,焚香礼拜。同时,扫墓庭,疏水沟,除杂草,培新土,描红墓牌之字,以示慎终追远不忘祖。祭扫毕,化纸钱,放鞭炮,折下一枝树叶而归,借音取义为青枝绿叶,家庭昌盛发达。

11、冬至“搓圆子”

冬至前一夜称为“冬至暝”,家家户户搓圆仔,借义为祝愿全家团圆;在装放圆仔的圆笸中间放置一个称砣银锭,借义为有财。冬至早,全家吃“红糖丸子”,借义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甜甜蜜蜜,又把“丸子”糊贴在门框上,借义为来年粮食有余。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