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湖北南漳口泉村:古民居、山寨、河道交织的村落

湖北南漳口泉村:古民居、山寨、河道交织的村落

作者:艾子 李秀桦来源:网络2019-02-26
湖北南漳口泉村:古民居、山寨、河道交织的村落

口泉村地处南漳西南,漳河下游,距东巩17公里。村子东与东巩镇龙王滩村相连,西南与远安县长荣村隔漳河相望,北与东巩镇雨淋台村、盘龙村交界。250省道穿境而过,口泉村是南漳县城通往远安的必经之地,是口子镇的口子村。

关公饮马得口泉

“现今口泉村田家湾民居门前的溪流边,有一泉眼形似一个碗,水量细小,仅容一人饮用,村子因此而名。又有传说为三国时期关羽途经此处,其坐骑的马蹄在此地刨了一下,出来了许多泉水,关公的战马饮水之后又继续前行。后来人们便把关公饮马的地方,称为口泉,流经口泉的小河叫铺子河。”村文书蔡从灿酷爱地方历史,对口泉的得名如数家珍。

对于关公还有一个传说。三国时期关公扎寨于春秋寨,一天,路过现在的远安县茅坪场镇一小地方,命令随从休息造饭。突然有一大扑蛾从面前飞过,他骑马追赶,一直追着跑过了一座山岗,大扑蛾却飞上了天(后人为纪念此事,将此地改名为“扑蛾钻天”);回来的路上,他很生气便使劲抽打马,马匹不敢反抗,只是用力在地上跺了两下,踩出了两个脚印(后人将此地取名叫“马脚窝”);骑着马白白跑了一趟(后人又取地名叫“白撵岗”);下山后,马非常口渴,就地用马蹄刨了一个坑,地上冒出了泉水,马一口把水喝干,后人便将此地取名口泉。

传说来自民间,正史当然无从考稽。1990版《南漳县志》记载:口泉村清代为豫顺都管辖。民国时期为咸定乡管辖。20世纪50年代初期,口泉所在的东巩公社属于南远县,以后改为南漳县第五区合并为肖堰区。1958年取名火箭人民公社,1960年改为肖堰区。1975年撤区并社,另置东巩公社。1984年,口泉村为东巩镇管辖。村落行政建制史大致如此。

楝树坪遗址和山寨

漳河穿村而过,历来被两岸人民用于水运,河道在上世纪丰水期可通航。船棚渡口位于口泉村一组,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连接远安长荣村与口泉村,为水运时代方便百姓出行的交通设施。

口泉村位于漳河河谷地区,如上溯历史也颇为久远。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类在村内漳河东岸的楝树坪繁衍生息。

楝树坪遗址位于漳河东岸,东至陈家棚约100米,北距口泉水文站约1公里,西约100米处为漳河。遗址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100米。文史学者叶植编《襄樊市文物史迹普查实录图集》载,采集到大量陶器残片(以泥质灰陶为主)为标本,从标本形制特征考察分析,此遗址时代上限不过战国,下限可到汉代。此遗址是战国时期人类在漳河沿岸和口泉开始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证明。1989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此遗址,刷新了我们对这个山村的历史记忆。

南漳为“中国古山寨之乡”,西南地区山寨尤多。东巩有山寨75座,口泉村就有缸盖寨、插旗寨两处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清代山寨。

缸盖寨位于村中部营盘自然村山顶,海拔875米,四周群山环绕,北与藏龙山相距约300米,南依营盘自然村,西约300米与大宝寨相望,坡陡路险。该寨呈圆角长条形,设东、西二寨门,山寨通长约46米,最宽处约13米。寨墙建在陡峭岩壁上,保存较差,残墙最高处仅存2米,部分寨墙依巨石作为屏障。在山寨中部突起部位建有山神庙,已残,仅存石碑一块,字迹不清,可辨年号为清光绪四年(1878年)。山寨墙体为石头砌筑,大门等构件为手工打制。

插旗寨位于口泉村磨盘沟西部的山顶上,海拔329米。山寨依山势而建,呈条形布局,除北边与寨湾山梁相连,其他三面均为悬崖绝壁。东、西两端有寨墙,东门寨墙南侧有两个掩体和两米长的壕沟,寨内的14间房屋依地势在逐级抬高的平地而建,制高点有望哨,寨中心位置有一葫芦形的石构件,上刻“首人蔡之任 刘世江”等楷书字样。推测此寨为清晚期为躲避匪乱而修建。据村民介绍寨内原有一庙,于民国二年(1913年)重修。山寨墙体为石头砌筑,大门等构件为手工打制。

相传土匪王猴子手下的一名爱将心地善良,每逢乱兵来袭时,就在寨上插上一面旗子,给村子的老乡通风报信。当老百姓见旗子升起时就四处躲避,所以此寨取名叫插旗寨。

山寨是清代百姓为防御流民起义而修筑的临时防御性避难所,对研究本地区清代流民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