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 成都古陶窑址:琉璃厂(场)

成都古陶窑址:琉璃厂(场)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8-03-22

考古发现的琉璃厂

冯汉骥在《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中介绍了几件陶器,有盆、四耳罐、六耳罐和碗,胎紫红色,在白色护胎釉上施不及底的米黄色半釉。四耳罐的耳间腹部绘四朵“黑、黄、红三彩的草叶花纹”。罐耳为复系式,碗底为矮宽饼足,是唐代的造型。冯汉骥认为这是琉璃厂窑的产品,并说:“其时代约为唐中约以后金北宋,成都附近此时期的墓葬中均出此类陶器”。所以琉璃厂窑从中唐到北宋都以烧日用陶器为主,同时也烧琉璃器。

1973年洪雅县发现北宋元丰三年(1080)砖室墓,出土有陶碗、陶执壶、小陶罐、双耳陶罐、五系大陶罐等。胎紫红色,上白色或褐色护胎釉,釉色有米黄、绿、褐、深褐等。尤其是五系大陶罐为直口、长圆腹,下腹内收为小平底,在腹以上先施白色护胎釉,再用绿釉在腹上部绘卷草四叶纹,与琉璃厂窑所出完全相同。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北宋时琉璃厂窑仍大量烧造日用陶器。

1955年1月,在成都外西瘟祖庙清理了一座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太监丁祥墓。据墓志铭载:“为至正德初,侍于今上,尤重其能。屡命于琉璃厂董督陶冶,建诸瓴甓。”1970年成都凤凰山明朱悦燫墓(该墓是明初蜀王世子朱悦燫之墓,是当时发现的明代王侯墓葬中规模最大而又装饰华丽的地下宫殿,虽经数次被盗,但其以琉璃砖瓦模拟地面宫殿建筑的墓室和五百多件各类琉璃瓷俑及其象辂辕等瓷质模型基本保存完整)发掘出规模巨大、装饰华丽的地下宫殿。所谓装饰华丽,其中就有由琉璃厂窑所烧造的琉璃釉瓴甓。这些充分证实在今琉璃场已设官外厂窑,不再为民间所烧造了,而该窑的所在地从明初也就名之曰琉璃厂了。

朱悦燫墓所出土的琉璃器中,不管是建筑构件,还是实用器,皆制作规整,雕塑精细,造型严肃,姿态多变,除绿、黄、褐、黑琉璃釉色外,还使用了涂漆、涂朱和涂金。漆和朱都有剥落,唯有金色,如象辂辕上的龙头、龙尾、武士俑的金甲等,金光闪闪。这表明琉璃厂窑在明代初年,其烧造技艺水平确已相当高超了。琉璃瓷胎灰白,烧成温度在千度以上,基本瓷化,敲之有金属声,吸水性微弱,釉面为绿、黄、褐、黑琉璃釉,为一次烧成,这是琉璃厂窑在明初成为官办厂窑后的最大改革,即由陶胎而改为瓷胎。

精美别致的琉璃釉

琉璃厂窑的胎在明代以前为土红、砖红、紫红或棕褐色,土红和砖红的火候较低,一般在800度左右。紫红和棕褐色的火候较高,但也不超过1000度。明代时的琉璃厂官窑,胎土改用含高岭土较高的低等瓷土,胎变为灰白色,火候在1200度左右,胎质也就较坚密了。

据有关资料表明,釉色以琉璃绿为主色,间以黄、褐二色,或以单色成器,而绿、黄、褐的三色器即称“宋三彩”,明代又出现了黑彩和兰彩,彩釉就更加多变了。

纹饰除有少数弦纹外,还有刻以莲瓣式花卉纹饰。更多的为釉上画花,是用写意画的笔调在五代、北宋时的壶、碗、盘、盏等的肩、腹部或内壁绘以绿、黄、褐三色或单色的各种卷草叶纹或卷云纹以及南宋时的花卉纹等。其技法、釉色与纹饰是继邛窑系而发展的釉上三彩纹的宋三彩,这种继承关系非常明显,即由釉下彩发展为釉上彩。而这种釉上彩绘,尤其是南宋时的釉上绘三彩花卉纹饰,是开明、清时代的釉上彩绘的先河,为我国的陶瓷发展彩绘技艺作出了贡献。

此外,还有在五代、北宋时的瓶、罐、壶的腹部用白色护胎釉在褐色素胎上画以斜坚交叉和直坚平行的三至五条等距离的直线段,这是琉璃厂窑的特有纹饰。琉璃厂窑最有名的也最精彩的是在南宋时的盘、盆的内壁先划出花卉纹饰的线条,然后在线条内的不同部位填以绿、黄、褐三色的划花填彩,制作精美,是琉璃厂窑的代表作品。可惜出土很少,更遗憾的是这种技术没有被继承下来。彩绘是用写意绘画的技法在米黄釉面上绘出不同色调的花草或图案的三彩画花瓷。它是继承邛窑系青瓷的三彩技艺发展而成的,值得注意的是,宋以后在省外发展为明、清时的三彩、五彩瓷,在省内反而失传了。此外还有在一件器物上既有划花填彩,又有画花彩绘,真是相映成趣。这都是南宋时期琉璃厂窑的独特宋三彩琉璃釉产品。

明代琉璃厂官窑所烧造的琉璃器,尤以绿、黄、褐三彩琉璃釉的各种瓷俑为最多,其造型也尤为精美别致。如1960年在成都市三座坟的一号坟堆中发掘的翠绿琉璃釉蟠螭鼎形香炉等琉璃器,造型之美,设计之巧,塑雕之精,釉色之润,实为琉璃厂窑难得的精品。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