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风情 > 青海熬茶

青海熬茶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11-28
青海熬茶

回族的先民一进入中国,就接触到茶这种独特的饮料,并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受到中国茶文化的熏陶,吸收自身的风俗文化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茶文化,是祖国茶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回人好茶,以茶敬客,以茶会友,以茶送礼,以茶谈心,饮茶保健,总之茶是创物主赐给回民族最高雅的饮品,回民族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茶。

由于青海河湟回族所居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食物结构,对茶的选择趋向于热性,特喜饮茯砖茶和四川松州大茶,但一切名贵的凉性细茶也颇受回族的青睐。因其茶料的特殊性,河湟回族创造了适应本民族的烹茶工艺和饮茶器具。河湟回族社会中的“熬茶”和“三泡台”,便是回族茶文化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具有广泛的普遍性(生活化)和民族性。

熬茶的配料

主料,首先为茶叶,讲究用色泽黄褐,香气纯正,浓醇带涩,茶中闪烁金黄色雪花的紧压茶,也就是热性茶。有两种颇受河湟回族人的喜爱。一种是松州茶,是四川松藩地区出产的大叶散茶。另一大宗是茯砖茶,其中又以湖南益阳所产的茯茶最受欢迎。其次为盐、鲜奶、大红枣、荆芥,杏仁,核桃仁等。调料有草果、姜皮、花椒、芝麻等等。

独特的茶具

此类茶的制作很别致,不像通常的饮茶那样用沸水冲泡,而是先用石臼将茶捣碎,然后将其放入粗陶罐中煮饮,故又称之为“罐罐茶”,这个罐子,高不到10厘米,口径也不到5厘米,腹部大一些,也不会超过7厘米,是用陶土烧制而成,表面黑粗且疙疙瘩瘩极为土气。茶杯小了,不易散味能保真香,明代冯可宾《茶笺》道:茶壶以小为贵,每宾壶一把,任其自酌自饮为得趣。待客的茶盅和宫碗讲究造型优美、质地精良,明亮干净,且注重一个样式、一个花色、一般以山水花草画为釉彩。

尊古泡制

熬时先将茯砖茶放入罐中,沏入开水,然后放到旺火上熬成褐红色的茶汁。对于注重茶道和茶艺的人来说,在泡汁而饮的茶中加入食盐或调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回族人的这种饮茶方法,却是古色古香的“茶”。据茶叶专家考证,炒青绿茶的制法到了宋朝后期才崭露头角,民间这时也开始用散茶代替饼茶,用冲泡的饮法代替煎煮的饮法。故而,回族的熬茶真可谓是尊古泡制。

清茶与奶茶

河湟回族人喝熬茶,特别注重在熬好的茶里视量加一撮盐。因为茶的味是香的,而盐恰恰起了调味的作用。除加盐外,河湟地区的回族老年人往往在茶里加入荆芥,同时加入草果、姜皮、花椒等调料,使香气更浓,这样煮出的茶,广泛应用于日常饮用和待客之中,因其在茶中没有调入牛奶,故又称之为“清茶”,相反如果在熬茶时调入鲜牛奶,则称之为“奶茶”。当熬茶的茶叶漂浮时,调入鲜牛奶,过一会罐或壶中浮花飞溅,顿刻屋里弥漫着淡淡的奶香及茶叶、盐和各种调料的芬芳,香味冲入鼻孔,沁入心啤,这种茶,甜中带咸,浓而不腻。

喝熬茶讲究浓汁滚烫,慢饮细啜。如逢过开斋节,古尔帮节或喜丧之事,回族敬客一定要在把盅中放入两颗大红枣。浓白色的奶茶中浮着两颗大红枣,味色俱全,呷上几口,缓缓品啜,如同口里含珠,舌头在嘴里轻轻滚动,味道干鲜,齿颊留香,回味无穷。茶后细嚼枣泥,甜中味酸,奶香满口。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