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文章列表
农业的祭神活动源远流长,所祀之神可谓名目繁多。在山西几乎无村不建土地庙,无家不供天地爷;无处不塑龙王像。县城里必建城隍庙和八腊庙,每到春秋还有不少由官方主持的祭典,以促农种,以报秋实。 今天,城隍与
婺剧是浙江的主要剧种之一,历史悠久,戏剧作品和戏曲声腔传统丰厚。清代末叶[19世纪],婺剧有许多不同的班社组织,延长高腔.昆腔.乱弹.薇调的称为“二合半班”,以及单独的乱弹班等等。它们的基地在金华,金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
安塞农民画,故名思义,是农民自己画的画。安塞有民间画家千余人,他们都以农家妇女为主。在劳动之余,用画笔描绘新生活反映新生活,取得了巨大成就。安塞农民画构图奇美,想象力丰富,手法大胆,色彩效果十分明显,
陕南的“丈人节”在农历的六月初六,届时丹江流域的女婿们全都赶到丈人家为岳父母大人庆贺节日,共享翁婿天伦之乐。 农历的六月初六前后,紧张的“三夏”已告尾声。麦子已碾打入柜,秋庄稼已锄过二遍草,稻田和秧
陕南农家,分明是媳妇,可家里年小的弟妹都叫“姐姐”。为叫嫂子,为什么把嫂子叫姐姐哩? 过去,陕南人只把谈婚期间的嫂子叫姐,表示对姑娘尊重和亲热,到过了门后就改了叫嫂子。随着生活的改善,人们的家庭观念
秦岭山麓妇女过去流行大襟褂子。大襟褂子长到膝盖。边贴齿牙。周身宽大,像长袍马褂,如大胺对襟,袖口了尺余宽。前襟露腚短三寸,后襟施施半寸长,像秦腔戏中的丫环服饰那样,仅差没有水袖了。 说起这种大襟褂子
陕南山区的山民们,不论谁家杀了肥猪或是猎获了较大的野物,便要请邻居相好来吃剖膛。这吃剖膛以肉为主,并无多少蔬菜搭配。只消磨上几升黄豆,做起大碗豆腐,洗净成筐洋芋,或焖或煮,弄一大锅,用几只大盆盛起,放
汉锣,言指武汉地区生产的铜响器。具有浓厚地方风格的汉锣,其内涵外延扩展到了锣、钹、钗、钟诸种铜响器,与苏锣、秦锣、京锣一起,称为我国“四大名锣”。今天的汉锣,不仅能配合中国武戏文唱,也能为西方交响乐和
许多地方卖猪肉,都是连骨头带肉一起卖,买肉的人不愿要骨头,找熟人买,尽量少搭点骨头。武汉人买肉不一样,喜欢要骨头,特别是排骨,争相购买。排骨供应少时,人们起早床去耐心排队等候,或者找熟人,想方设法买排
湖北地方剧种有数十种,每一剧种都有独特的表演艺术和优美的音乐唱腔,其中汉剧、楚剧最为杰出。 汉剧,本名汉调,旧名楚调,1914年正式定名为汉剧。汉剧是我国戏曲艺术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迄今已有
古代有个藏王国。王妃带着一个挑夫回娘家省亲,途中歇息,王妃靠一棵大柳树休息,鼾鼾入睡。王妃穿裙子,挑夫见王妃撒尿地方有滴白液垂着。见状,挑夫摘一柳枝,把自己尿撒在柳叶上,悄悄地放到王妃撒尿的地方。
农历二月,旧时有花朝节,亦称花神诞、百花生日。 “花朝”一词在唐诗中就已出现,如司空图《早春》诗云:“伤怀同客处,病眼即花朝。”至于民间花朝节的具体日子,古籍里有不同说法,如《诚斋诗话》称:“东京(
“节节高”由学龄前儿童扮演群众喜爱的历史或小说人物,每8人为一节,组成三百多节,称“节节高”。 表演时,庞大的队伍或川流不息,或排列阵式,或组成造型,令人目不暇接,赞叹不已。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在河南襄城县南5里的首山上,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踏青酒会。每到这天,方圆几十里的人们,成群结队,带着美酒佳看,来到首山顶上痛饮。山上山下,人山人海,你呼我唤,非常热闹。 首山并不大,
河南剪纸历史悠久,南宋周密的《志雅堂朵钞》中,就有一段是描写汴梁城里,出售剪纸的盛况:“昔京都大街,有剪花样者……。一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独擅一时之誉。”由此看来,早在宋代,剪纸就已在民间广
农历正月十三是个普通的日子。然而,在河南省宝丰县的马街,这天却异常隆重。在这个4000人的小镇上,从农历正月十三就拉开了元宵灯节的序幕。不过,马街人议论的中心不是五彩缤纷的元宵花灯,而是令人痴迷
锡剧 ,流行于江苏南部和上海市。由常州、无锡一带的“东乡小曲” (也叫“无锡东乡调”) 经过曲艺“ 滩簧”阶段发展而成,其后又陆续 吸收了江南民间的“采茶灯”的舞蹈。 辛亥革命前后搬上舞台。无锡滩簧
吴歌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吴歈之名,虽最早见于屈原的楚辞《招魂》,而在此之前,吴歌就早已盛行。如春秋五国流传下来的讽喻歌曲《梧桐秋》、爱情民歌《南山有鸟》等,其风格与《诗经》相近,以清新委婉的曲调和吴侬
六月十三日是鲁班师傅诞。架行木艺工会最重视这个节日,木艺工人昔日十分注意尊师重道精神,他们最尊崇的师傅,就是鲁班先师了。木艺这一行可说是最古老的行业,一直以来,木工在建筑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寿县,大年三十一天全家谁也不准吃早饭和午饭,只准吃一顿年夜饭。 吃年夜饭,必须要有一盘鲜鱼,但这盘鲜鱼任何人不准吃(意味着年年有余),只有过完大年初三才能动筷吃这盘鱼,人人都要吃上一口。吃年夜饭时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因农历十二月称“腊月”,故名。“腊八”一过,春节临近,家家户户要从腊八这天起,清扫屋宇灰尘。当天要吃腊八粥,黟县、休宁县北乡一带还晒干豆腐,称“腊八豆腐”。腊八过后,家家
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徽派"三雕"以歙县、黟县、婺源县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
火盆是东北民间的一种取暖工具,里面盛上“小灰”,端到火炕上.顿使满屋生暖。 从前,北方居民室内取暖多靠火炕,屋内的热度往往不易升高。有时就是把炕烧得滚热,也抵不住外边的风雪严寒,于是人们就发明了火盆
中日友好樱花林是徐州市与日本半田市结为国际友好城市的象征,两市政府和人民先后投资数百万元,栽植日本樱和中国樱近两千株,同时对樱花林整个环境加以改造和充实提高,使之成为淮海经济区最大的樱花观赏基地
甘露镇因有江南古镇甘露寺而远近闻名,历史上还有两个规模颇大的民间传统节日,并流传至今。一是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灯节。“甘露看珠灯”早已脍炙人口,驰名百里。灯会期间,上万盏灯笼荟萃于古镇及甘露寺,极为壮观
辽宁省的曲艺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早在300多年前,就有满族的太平鼓(单鼓)和八角鼓(后改成单弦)。200年前产生了东北子弟书。 100年前,沈阳有评弹、弦子书、大鼓、八角鼓等曲种。辛亥革命后,沈阳、
葫芦岛是半岛,伸向辽东湾内,因头小尾大,中部稍狭,状如葫芦而得名。该半岛西与秦皇岛港相对,东与营口港遥遥相望,港口朝南,港阔水深,夏避风浪,冬季结冰微薄,是我国北方理想的不冻良港。半岛历史悠久,历尽沧
沈阳大秧歌,是明清时在继承唐代以来东北大秧歌传统特色而形成的地方乡土艺术。开始时,是少数民间闲散艺人在街头表演的谋生手段,逐渐变成了节庆或庙会期间的娱乐活动。 到民国初年时,沈阳大秧歌艺术进一步发展
作为民俗四大类之一的“文艺民俗”,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侧面,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太原的民俗文艺源远流长、丰富灿烂,社火习俗就是其中最为夺目的一朵奇葩。 社火,实际上就是太原人俗称的红火。
“骡驮轿”迎亲的热闹、喜庆场面,又激起了都市人们的“怀旧”心情。“喜轿”也称“花轿”是旧时婚嫁礼仪性的交通工具,以表示新娘是“明媒正娶的原配夫人”。喜轿有一至五乘之分,为四人抬、八人抬不等。 朔州平
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
博兴县是吕剧的发祥地。吕剧起源于明末清初,由民间杂曲小调逐步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吕剧的唱腔和表演艺术蕴涵着浓郁的乡村气息,许多优秀剧目生动地反 映出齐鲁民俗风情,内容健康活泼,戏词风趣诙谐,具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尤其是丰富多彩的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源远流长,风采独具,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山东秧歌”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史上的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在中国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的
乐亭大鼓又名“乐亭调”,因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而得名。 乐亭大鼓是河北省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曲种之一,流行范围甚广,除冀东各县普遍流行以外,在华北地区和东北各省也有相当影响。它具有比较完备且富于变化的板
中国杂技历史久远,渊源流长,是中国最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中国的杂技之乡有许多个,象山东的聊城,江苏的盐城,河南的濮阳,湖北的天门,安徽的广德,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吴桥,肃宁,霸州等。但是,就历史,民
保定的美术、书法艺术历史悠久,从汉墓中发掘出的大量造型精湛、工艺奇巧的文物中,可见当时艺术水平的高超。元、明、清以来,保定的著名画家有田汉卿、王朴、金百陶、谢签礼、吴焕彩等,颇有名气,民初又有姚丹坡、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过年”,子时过后,在院坝设香案,摆供果,焚香烛,家家朝天叩拜,放鞭炮,以示辞旧迎新(旧称“出天行”)。送财神的人送来“财神图”或“木柴”、“金银水”、贺年帖,主人要给
中秋赏月吃月饼,是上海人风俗中很有传统意义的食俗之一。苏东坡有诗句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说明北宋时候已经出现这种圆形似月、内含美馅的食品。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说,民间“以月饼相馈,取中秋
上海常有花会举行,相沿成习。其中最著名的是每年农历四月下旬的“兰花会”和九月间的“菊花会”。 花会多在城隍庙西园(今豫园)举行。兰花会一般为期3天,参加花会的兰花盆上,贴着写有种花主人姓名的红纸条,
首页 上一页 [ 第329页/共330页 ] 下一页 尾页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