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广东吴川历史简介

广东吴川历史简介

作者:不详来源:追波逐流2020-04-21
广东吴川历史简介

吴川历史简介

位置与名字

吴川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北纬21°26’,东经110°46’。东邻电白县,西接湛江市坡头区、廉江县,南临南海,北靠茂名市茂南区、化州县。该市境东西最长53公里,南北最宽45公里,陆地总面积848.5平方公里,占一市总面积的6.8%。市治梅菉镇,距省会广州公路里程366公里,距湛江市区65公里。

吴川,隋朝开始设置县,县治在吴阳。据清乾隆《高州府志》载:“有吴家地、纳三川(鉴江、袂花江、梅江)之水,故曰吴川。”

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域划分

吴川市境在唐虞时代为南交,商周时代为百粤地。秦属象郡,汉属南越地,东汉属合浦郡高凉县,三国吴、晋先后属广州高凉郡、高兴郡高凉县,南朝宋、齐为高凉郡平定县。隋开皇年间(581~600年)始置吴川县,属高凉郡。唐属罗州招义郡,五代南汉属罗州,宋、元属辩州、化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属高州府。清沿明制。

民国初年废府设道,吴川县属高雷道,民国14年(1925年)属南路行政委员公署,民国25年属广东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8年属广东省第十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11月27日,吴川县解放。新中国成立,吴川县属南路专员公署,后改属高雷专员公署。1951年,湛江市的坡头、南三两区划归为吴川。

1952年5月6日,吴川与梅茂合并为吴梅县,属粤西行政公署。1953年4月30日,更名为吴川县。1958年10月,吴川与化县合并为化州县。1961年4月5日,吴川与化县分县复名吴川县,属湛江专员公署,后属湛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83年撤销地区建制,实行地市合并、市领县体制,吴川是湛江市属县之一。

1990年底,全县管辖16个镇,165个管区,1318各村民委员会,1577条自然村,20个居民委员会。1994年5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吴川县,设立吴川市(县级市),以原吴川县的行政区为吴川的行政区域。1995年2月15日,吴川市在梅菉镇江心岛体育中心举行撤县设市的盛庆典大会。

人口结构与语言

1949年全县总户口71916户,总人口312278人。其中男171441人,女140837人;城镇59738人,农村252540人。1953年总人口332422人,1964年415420人,1982年626416人。1990年,全县总户口156170户,总人口765031人。其中男402910人,女362121人;城镇117439人,农村647592人。人口密度902人/平方公里,为湛江市人口密度最大的县。

全县共有35个民族,其中汉族699619人,蒙古族5人,回族27人,藏族82人,苗族162人,彝族62人,壮族2099人,布依族20人,满族20人,侗族39人,瑶族33人,白族8人,哈尼族184人,傣族299人,黎族64人,傈僳族3人,佤族68人,拉祜族268人,水族4人,纳西族1人,景颇族1人,柯尔克孜族3人,土族4人,仫佬族16人,布朗族9人,土家族7人,毛南族3人,崩龙族1人,独龙族16人,京族4人,怒族1人,畲族2人,维吾尔族1人,朝鲜族人,仡佬族1人。

吴川市境内语言复杂,有吴川话、东话、海话之分;白话(粤语)又有吴阳口音、梅菉口音、塘缀一带其他口音的差别。但市内以说吴阳口音白话的人数最多。

管辖镇

梅菉镇地处鉴江、袂花江、梅江汇合处。明天启元年间(1621年)创建,民国时期曾为省直辖市或管理局。1952年开始,一直为吴川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面积10.91平方公里,人口67401人(按1990年计,下同)。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3648多万元。工商业发达,有“鞋城”之称,尤其是建筑棚工工艺扬名海内外。

黄坡镇位于吴川市西南部,距湛江市区34公里。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建立,始称“叮当圩”。原吴川县府曾三度迁此。面积75.4平方公里,人口76572余人。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6782万元。工商业众多。黄坡鞋底鱼(比目鱼)和鸭蛋享誉四方。中国首任出使美洲外交大臣、中国第一任带领幼童赴美留学的“洋局”委员陈兰彬出生于该镇黄坡村。

塘缀镇位于吴川市西部,与化州及湛江市坡头区、廉江县相邻。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创建塘缀圩。民国时期吴川县府曾迁于此。面积90.80平方公里,人口60973人。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12205多万元。工商业发达,糖酒机械设备畅销全国各地和出口国外。塘缀农贸市场被评为全国文明市场。该镇于1989年被评为广东省“双文明建设”先进镇,是省重点工业卫星镇之一。该镇是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张炎的故乡。

吴阳镇位于吴川市西南部,面临南海。隋开皇九年至民国末年,为县府驻地。面积81平方公里,人口72627人。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4793万元。建筑业历史悠久,闻名遇迩,每年仅在深圳的建筑人员就达1万余人(次),每天有吴阳至深圳客车班次。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盛产水产品,尤以芷寮蟹、沙螺(西施舌)、海董最著名,产品出口港澳;土特产品众多,香附久负盛名;14公里长、3公里宽的防风防沙木麻黄林带,被国内和联合国有关专家誉为“绿色屏障”。名胜古迹较多,名人荟萃。粤西唯一的状元林召棠就出生于该镇霞街村。

博铺镇位于吴川市中部,距县城梅菉镇3公里。唐武德5年(622年)为潘水县城,1984年经省府批准建镇。面积9.4平方公里,人口11969人。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12289万元。工业非常发达,鞋业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为全国著名的塑料鞋专业市场,被誉为“塑料鞋王国”1988年该镇列为省重点工业卫星镇。“茂山书院”、“香山古庙”古迹为晋代所建距今1700多年。博铺第二小学是省游泳传统项目重点学校,已为国家输送一百多名游泳运动员。

振文镇位于吴川市城梅菉镇西面,原名镇文,后改为今名。1987年撤区建镇。面积58.21平方公里,人口88285人。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8975万元。80年代,乡镇企业发展迅速,素有“黄麻之乡”之称。

中山镇位于吴川市西南部,地处鉴江下游入海处。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40858人。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6786万元。80年代,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工厂众多。林屋机械厂被省有关领导誉为“广东乡镇企业一枝花”,1989年产值1500多万元,产品畅销全国各省市,并出口国外;1988年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土特产品较多,其中沙螺(西施舌)、蜻蟹、文鱼、跳鱼(弹涂鱼)颇有名气。矿产资源较多,石英砂蕴藏量达2500万吨,品位98%以上。原国民政府广东省主席李汉魂出生于该镇岭头村。

板桥镇位于吴川市西北部。1987年撤区建镇。面积54平方公里,人口33298人。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6654万元。工业主要有机械制造等厂。

樟铺镇位于吴川市西北部。1987年撤区建镇。面积47.5平方公里,人口40858人。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3247万元。主要企业有红砖等厂。

塘尾镇位于吴川市西南部,与县城梅菉镇和吴阳镇首尾相接,面临南海,背靠鉴江。面积38平方公里,人口34447人。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5104万元。工业主要有纺织、绳缆等驰名遐迩。

覃巴镇位于吴川市东部,濒临南海。面积77平方公里,人口61080人。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9504万多元。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农业特产有西瓜、葱种、花生、葛薯。据乾隆版《吴川县志》和光绪版《茂名县志》载,覃巴西瓜久负盛名,素有“西瓜之乡”的美誉。海产品石斑、龙虾、海蜇,多出口港澳地区。

王村港镇位于吴川市东部,东北接电白县,南临南海,西连覃巴镇。1987年撤区建镇,被列为重点工业卫星镇。面积26平方公里,人口20312人。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5155万多元。80年代,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电器和葵制品等产销两旺,享有“葵乡”之誉。盛产鱼、虾、蟹、石斑鱼、南丰螺和珍贵的遮目鱼,出口港澳等地。

兰石镇地处袂花江、梅江汇合处的上游,位于吴川市东北部。面积32平方公里,人口30134人。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1412万余元。工业厂多。建筑业历史久远,工艺精致,质量优良,兰石建筑公司曾多年被评为“省创全优先进企业”。著名特产禾花雀、莲藕饮誉海内外。该镇是工业卫星镇。

浅水镇位于吴川市北部,东北连茂名市茂南区、镇盛镇、公馆镇,南接吴川县长歧镇,西抵化州县同庆镇。面积78平方公里,人口27817人。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4184万多元。企业厂多。柑橙以甜度高、汁多而享誉省内外。

长歧镇位于吴川市北部,镇政府与化州县长歧镇政府同驻长歧圩。长歧圩于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始建,今人口59955人。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7817万元,企业工厂多。农副产品较多,北运蔬菜每年达数千吨。

大山江镇位于吴川市东南部,东临南海,与县城梅菉镇接壤。面积36.1平方公里,人口35009人。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7244万元。工业主要有塑料制品厂。盛产大虾、龙虾、海誓等出口海产品。矿藏丰富,有中南五省唯一的磷片状石墨矿区1.14平方公里。该镇是沿海开放区重点工业卫星之一。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