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民俗 > 传统节日 > 香港的中华传统风俗:春节派利是 中秋舞火龙

香港的中华传统风俗:春节派利是 中秋舞火龙

作者:张雅诗来源:网络2019-12-31
香港的中华传统风俗:春节派利是 中秋舞火龙

春节派“利是”赏花车,端午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舞火龙吃月饼……香港市民年复一年,保持着“最中国”的过节习俗,重回祖国怀抱后,深藏在香港社会的这些中华文化基因更加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此外,一些香港所特有的印记也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太平清醮民俗、大澳端午龙舟游涌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香港的旅游资源增值。

长洲“抢包山”——独特的民间节庆

佛教传入中国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人信仰的主要宗教之一。香港回归以后,佛教在香港的地位不断获得提升。1999年,香港正式将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佛诞日定为公众假期。每年这天,香港独有的民间节庆活动——太平清醮,就在位于香港岛西南面的离岛长洲举行。

太平清醮是一种祭祀活动,相传在清朝中叶长洲瘟疫为患,当地居民为了消除瘟疫而举行祈福仪式。如今,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当天,长洲大街上,锣鼓喧天、金狮起舞,大批市民和游客夹道观赏“飘色会景巡游”,小朋友打扮成古今人物,站在高高的支架上沿着街道巡游;午夜举行的“抢包山”比赛更是将节庆气氛推向高峰。

“抢包山”是太平清醮的压轴项目,主礼人一声令下,人们就蜂拥爬上由平安包堆砌而成的巨型包山去抢包子。

平安包,汉族民间风俗。是中元节与盂兰盆节、太平清醮、神诞等祭祀仪式用作祭祀和施孤的包子,由于人们认为吃了这些包子可以保平安,寓意“平安健康”,又称平安包。有金黄莲茸、白莲茸、豆沙与麻茸等口味。相似品或姊妹品为“红龟粿”。

香港长洲太平清醮抢包山用的包,自2007年起改为是用塑胶造的假包。

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的中华文化传承

吃粽子、看龙舟赛事是港人过端午节习惯。香港人将划龙舟称为“扒龙舟”,这个习俗由来已久,最早有记录的端午龙舟竞赛是1919年在港岛东区北角举行的,随后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竞渡大赛,近些年还会举办国际性的龙舟赛事,如“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等。

香港人普遍相信,龙舟具有灵性,扒过龙舟后会身体健康、全年顺景。在每次龙舟赛前,人们还会举行简单而隆重的“放纸龙”祈福仪式。纸龙身上印有“一帆风顺”等标语,祈求赛事顺利、风调雨顺。

而说到龙舟祭祀,大屿山大澳的龙舟祭祀还神仪式可谓享有盛名。五月初四早上,人们前往大澳各庙宇请神。到端午节当天,人们会一大早将神像放在龙舟上,沿着各水道巡游,岸边居民会焚香拜祭,巡游完毕就会送神回庙。而在西贡、大埔、香港仔等地的部分村落则有午夜划龙舟纪念祖先的习俗。

龙舟寓意吉祥,因此村民们都认为龙舟滑过的水是“大吉水”。四面环海的香港,沙细水清的海滩比比皆是,很讲“好意头”的香港人都会在端午假日到“龙舟水”里浸一浸、游一游。人们相信游“龙舟水”可以洗去霉气、辟走邪气、带来好运,祈求合家平安。

中秋“舞火龙”

中秋节是香港另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之夜,市民们在与家人吃过晚饭后,会相约亲友赏月、看彩灯和吃月饼。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每年都会在各区举办中秋彩灯会,而且每个都经过精心策划,设有特定的主题和传统文艺活动,如猜灯谜和剪纸教学等,增添节日趣味。

迎月、赏月、追月之余,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四至十六,中秋节前后的晚上,一条超过60公尺长的火龙,均会出现在港岛大坑街头。多名舞龙者合力举起这条以7万根香烛和线制成的火龙,穿梭于港岛大坑的街头,发出点点亮光,吸引大批民众围观。

“舞火龙”传统源于19世纪居民为求消除瘟疫而起,如今成了香港独特的风俗,2011年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农历新年:吉祥日子派“利是”

香港人习惯把春节称为“农历新年”,市民趁这个吉祥日子到亲友家里串门拜年,互相送礼祝贺,小孩和未婚的成年人都会收到“利是”(即红包)。

春节的庆祝活动特别精彩。一年一度的新春花车巡游汇演,规模一年比一年盛大。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