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民俗 > 时令节气 文章列表
中国古代按气候变化规律将农历一年分为24个节气。以这些节气为主体的农事节日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四季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为安排农林渔猎等生产过程提供了方便。如下所列是最为重要的农事节日。
一、农谚 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 大暑不暑,五谷不鼓。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 大暑无酷热,五谷
陕北地域辽阔,各地过冬至不尽一致,但隆重对待之则相同;自冬至始的"数九"及《九九歌》,与全国各地不尽一致,但更体现了当地的物候特点。清道光刻本《榆林府志》载:“十一月,长至日,祀祖、交贺如元旦。
俗话说芒种释义为“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而所谓开犁,即指的是年初首次犁地,随着在耕地里犁出一道小沟,云和人也应了芒种的景儿,打开了一年中夏种的启动开关。 开犁吆喝响彻千年
小满麦渐黄,夏至稻花香”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它的来临,意味着接下来天气会更加炎热,过去民间有吃野菜、苦菜的习俗。此时,人们需要投入到繁忙的农事活动中去,为之后的丰收打下基础。 不
立春时节,阳和起蛰,万物皆春。先祖们认为是“斗柄东指”的结果,必须用一种盛大的仪式庆祝和迎接。于是,声势浩大的“籍田礼”和“迎春”活动应运而生。 所谓“籍田”,指的是天子躬耕过的田地
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 孟获被诸葛亮收服,归顺蜀国以后,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临终嘱咐孟获每年要来看望蜀主一次。诸葛亮嘱托之日,恰好是这年立夏,
农历上的“立冬”并不是气象学上冬季的开始。通常人们往往以为立冬就是入冬了,其实两者不是一回事。有关专家介绍,立冬表示节气变化,每年的时间相对固定,都在11月7日或8日。而每年的气候条件不同,入冬
《礼记·月令》云:“立,建始也。”“夏”,除了指夏季,还有“大”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所以“立夏”有两重含义:一是时令上的概念,表示从即日
《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献之一,也是现存采用夏时最早的历书。隋代以前,它只是西汉戴德汇编的《大戴礼记》中的一篇,以后出现了单行本,在《隋书•经籍志》中第一次被单独著录。它所记载的内容和观察的
谷雨时节的农谚 谷雨时节种谷天,南坡北洼忙种棉; 水稻插秧好火候,种瓜点豆种地蛋。 玉米花生早种上,地瓜栽秧适提前, 闲地芝麻和黍稷,深栽茄子浅
立夏农谚 农时节令到立夏,查补齐全把苗挖。 粮棉作物勤松耪,灭草松土根下扎。 水稻插秧突击搞,季节不容再拖拉。 玉米花生继续种,红麻黄姜和芝麻。
二十四节气农谚歌 正月 岁朝蒙黑四边天,大雪纷纷是旱年, 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二月 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 (陈与义) 东风吹雨小寒生,杨柳飞
谷雨节气诗词 《采茶歌》(清 乾隆)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嫩
关于立夏的诗词 《宴散》 白居易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金陵杂兴二百首》 苏泂 立夏连朝划地寒,看承芍
有关芒种的诗词 《梅雨五绝》(宋·范成大) 乙酉甲申雷雨惊,乘除却贺芒种晴。 插秧先插蚤籼稻,少忍数旬蒸米成。 《时雨》(宋·陆游)
有关小暑的诗词 《小暑六月节》(唐 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
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
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 立了秋,挂锄钩。 立了秋,把扇丢。 立秋三天,寸草结籽。 立秋三天,遍地红。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有关寒露节气的古诗词 池上  白居易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相和歌辞·从军行  李约 看图闲教阵,画地静论边。 乌垒天西戍,鹰姿塞上川。 路长须算日,书远每题年。 无复生还望,翻思未别前。
五绝 小满 (宋 欧阳修)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五律·小满 小满天逐热,温风沐麦圆。 园中桑树壮,棚
在民间有俗话说“小雪地封严”,指的是小雪之后大小江河陆续封冻。农谚道:“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那么关于小雪节气诗词,你知道多少呢? 原玉:七律·小雪 雾锁江淮菊色微
有关雨水节的古诗词 雨 水 润物甘霖细细声,东风吹绿柳丝迎。 龙腾碧浪千河化,蛇舞清泉百态呈。 坦荡麦苗滋长茂,嫩娇杏蕾绽开荣。
惊蛰,古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
春分与秋分表示昼夜平分。这两天昼夜相等,古时统称为日夜分。这两个节气又正处在立春与立夏、立秋与立冬之间,把春季与秋季各一分两半,因此也有据此来解释春分和秋分的。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
说二月是个神奇的月份,这是因为二份不但包含着春节、元宵节,节气还有立春、雨水。还因为,二月是最短的一个月,工作是最少的一个月,开支是最大的一个月,送礼是最多的一个月,车票是最紧的一个月,路上是最
中国有句老话是:千年难遇龙花会!万年难遇谢交春!说的是农历正月初一打春,叫龙花会,三十(除夕)打春,叫谢交春。真是好运气,今年就遇上了三十(除夕)打春的“谢交春”。 民间认为,立春与
小雪和雨水、谷雨、寒露、霜降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小雪一般落在公历11月22—23日,这时太阳黄经到达240°。 古人称“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就像北方人过年有吃饺子的习俗一样,在南方的桂东,每逢立夏这一天,无论城市还是乡村,贫穷还是富裕,每家每户都会用情做一道传统的美食——“包咯”,并把吃包咯,作为迎接一年夏季的到来。 对
福清“冬节晡”“搓丸仔”和冬节早“吃丸”的民俗,由来已久。而龙高一带冬节搓丸,搓的是番薯丸,与城区又有所区别。 冬至前夜,龙高地区叫“冬节晡”或“冬节暝”,家家户户搓丸仔。厅堂上或厨
一 腊八、腊日,亦称腊八节,是我国汉族人民一个比较古老的祭祀祖先的节日。最初日期不定,随时举行。周代夏历十二月,人们常用猎获的禽兽祭祀祖先,因“猎”与“腊”通,猎祭就是腊祭,十二月也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 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
小寒正处三九前后,俗话说:“冷在三九”,其严寒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各地流行的气象谚语,可做佐证。如华北一带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说法,江南一带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说法。每年的大寒小寒虽
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境内居民多于是日晨喝“腊八粥”(此粥多以粘米、豆子、花生仁、红枣、莲子等合煮而成),以此可避灾祛病,亦含有喜庆丰收和预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此俗源于佛教。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
槐花飘香的时候,已悄悄地进入了夏天。“立夏”桂东人视同元宵节、麻雀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时节一般的重要。但桂东地区不叫“立夏节”,而叫 “过夏”。 “立夏”这个节气是什么时候确立的呢?
地处湘南腹地的安仁县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传统,据说使用耕牛犁田种地做法,最早就是来源于安仁这个地方。 相传炎帝神农带领他的八个随从和玉帝所赐神狗进入安仁,看到遍地都是丰富的药材资源,而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句谚语道破了随着时节的变化,形成的具有明显特色的季节饮食习俗。 早在魏晋时,伏日吃冷面已成习俗。《魏氏春秋》上载有“伏日食汤饼”之说。《荆楚岁时
在娄烦过腊八,除吃腊八粥外,还要打冬亮和喂杏树。 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又称腊八,是佛教节日。相传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道日,佛寺常于该日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取香
首页 上一页 [ 第2页/共10页 ] 下一页 尾页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