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民俗 > 传统节日 > 徽州人的中秋节

徽州人的中秋节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8-08-28
徽州人的中秋节

善待中华传统文化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各种“洋节”日益蚕食我们的文化生态的时候,守护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日益成为必须。

徽州人的中秋节,满盛着秋的丰收,洋溢着秋的欢乐,是“儒风独茂”礼仪之邦百姓的节日。

在古徽州,中秋之日,和中华民族大多数地域一样,也都要饮酒赏月,全家团聚吃团圆饭,庆贺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然而徽州各县也还有一些自身特色的庆中秋习俗。

歙县农历中秋,差不多家家要做甜酒酿,吃月饼,备下丰盛的菜肴,晚上全家团聚吃团圆饭,俗云“早端午,晚中秋”,中秋一定是晚上上席。团圆饭之后,小孩边吃月饼赏月边听长辈讲故事。在有的乡村,还要“嬉草龙”,庆丰收。最有特色的是歙县洪琴村的“舞香龙”。在中秋到来之时,村人用新稻草扎龙,全村分东南西北中五方,扎五条草龙,每条龙身围二尺,长三十丈,每隔七八尺一柄钢叉,在龙背上扎草辫,又称“三尾龙”,其龙头十分精致,龙身披红掛彩,入夜遍插棒香,在月明之夜,“五龙闹中秋”,进入祠堂时达到高潮:五龙献月、五龙盘月、五谷丰登、金龙追月、花好月圆——表演招式招招精采,是徽州民间艺坛的奇苑。在歙县沙溪,中秋夜还有一种奇特的风俗,这里有八仙之“吕仙洞”,到了中秋之夜,人们要往吕仙洞,汲取洞中之水以洗眼睛,说是这天的吕仙洞水可以使眼睛更清亮,谓之“换盲眼”(乾隆间《沙溪集略》卷二·岁时)。有竹枝词记述这一习俗:“八眼玲珑共石栏,井深潜透相公滩,祝抛红豆换青眼,好与中秋月一般”。(清·吴梅颠:《徽城竹枝词》)在歙县有的地方也有北方中原古代传统的“女子拜月”习俗。中秋之夜,女子设瓜果于庭院,“如唐人七夕之乞巧然,其次亦必陈老南瓜一”(民国《歙县志》卷一·舆地志·风土)

为什么月饼都有油纸托着?歙县南乡民间传说,元代统治者推行民族压制政策,对“南人”尤为严厉,五家共用一把菜刀,不准互通音讯,防百姓起来造反。百姓于是就在中秋夜以互送过节月饼的名义进行联络,月饼下都托了一张纸,相约“中秋杀鞑子”,于中秋夜共同反抗民族压迫,于是至今月饼都还有油纸托着。

和歙县相邻的徽州绩溪,民间中秋习俗许多地方和歙县一样。一些地方中秋也要舞草龙:“少年以新稻草扎草龙,燃香遍插龙身,锣鼓喧天,满街跳舞,店户各助香,燃放鞭炮”(清·刘汝骥《陶甓公牍》·绩溪风俗之习惯·岁时),十分热闹。绩溪还有“摸秋”之俗。中秋之夜,有人悄悄蹓到人家菜园里,“摘东瓜馈新妇,取多子兆”,“偷瓜者,物主撞见,不之禁,谓之‘摸秋’”。也有竹枝词记这种习俗:“八月中秋偷北瓜,相逢不当贼来拿。芋头多子亦遭窃,佳贼原自保自家”(《徽城竹枝词》),对于这种企盼人丁兴旺的“佳贼”,徽州民间显得十分儒雅大度,恼中含恕,极有修养。在绩溪有的地方中秋还“打中秋炮”,这就是十数儿童用稻草扎成中秋炮,形似发辫,长约五尺,一把粗,浸于水中数分钟,再拿起向石上打击,其声如放炮,叫“打中秋炮”,是一种秋收后的娱乐。

休宁中秋用稻草扎龙,又称“香龙”。中秋之夜在晒谷坦上花炮齐鸣,香龙舞动刚健激烈,舞龙技艺有:打草惊蛇、二龙戏水、穿越龙桥、白龙出洞、黄龙过江、银龙翻海、海底捞月等等,如果两条龙相遇还要“摆龙门阵”,阵名有:青龙改常、八卦连环、蛟龙闹海等等,一方“摆”输了,就放鞭炮,让对方先过。龙舞过之后,一定要将草龙送入溪河,使龙归大海,以期保佑一方平安。

祁门乡村中秋节,一些地方家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皓月当空,全家围坐庭前院中,赏月饮酒,同时分食大月饼,称吃团圆月饼。以前也有舞龙习惯,同样用稻草扎草龙,龙身插香,6人共舞,最后也是将草龙送入溪河,以祈丰年。

黟县则有竹枝词记中秋民俗:“儿童成阵打球忙,八月中秋闹戏场,谁是东门谁是郭,斩新争比绿衣裳”(清·王之瑞《黟县竹枝词》)。

特别要说的是古徽州婺源的中秋习俗,最有徽州文化蕴含,不愧徽州“书箱”之号。

婺源人中秋日必食塘鱼,说是塘中家养塘鱼,到中秋脑髓充满,食之格外滋补。徽州人重教尊师,私塾学生对先生有中秋送礼之俗,而塘鱼即中秋礼品之一种。

和徽州邻县一样,婺源中秋也开“团圆节”夜之盛筵,吃塘鱼、食月饼、啃雪梨、赏月度良宵,有的乡村也“舞火龙”(用稻草扎长龙、全身插香、敲锣打鼓、游舞乡间)。有的乡村,小孩还用瓦片搭成大小高低不等的空心瓦塔,众人凑柴燃烧取乐,“堆宝塔”是婺源中秋之特俗。

婺源还有一种中秋习俗叫“中秋拔路”。婺源乡村,山间道路柴草丛生,在中秋几日,大家一齐出动,义务清除路边杂草灌木,清理山路,这是一种相沿久远的社会公益活动。

为了承传和弘扬徽州文化,需要有对传统的新的认知。这些徽州文化的记忆在当今社会更加显现了历史文明的珍贵。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